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疾病治疗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以及温针灸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弗氏完全佐剂。甲氨蝶呤组大鼠每周2.0mg/kg甲氨蝶呤灌胃,治疗4次;温针灸组大鼠取足三里、悬钟、肾俞穴温针灸治疗,3d治疗1次,治疗28d。比较各组大鼠右后足肿胀度,血清IgG、IgA、IgM水平以及IL-1、TNF-α水平。结果 比较大鼠足肿胀度,造模3周、造模5周,甲氨蝶呤组以及温针灸组大鼠足肿胀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gG、IgA以及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模型大鼠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有所降低(P<0.05);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各组血清IL-1、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模型大鼠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有所降低(P<0.05);甲氨蝶呤组与温针灸组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温针灸可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后肢肿胀,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L-1、TNF-α水平,减轻大鼠炎性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