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0(5):1-3.
摘要:针对目前临床科研中使用证候调查量表后反馈出来的未能展示辨证思维,未能体现整体特色,难以满足临床辨证要求,不便于临床操作使用,辨证结论不易确定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使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既符合中医自身特点,又能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010(5):4-7.
摘要:目的:调查和研究临床中常见隐症与体质的关系,扩展中医辨证诊治的范畴。方法:选择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健康体检者523例,观察体检时出现的异常项目与其体质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临床中常见隐症的检出情况与体质类型相关,将体质概念引入隐症理论,可改变临床中大量疾病早期无证可辨的局面,提高辨证诊治的水平。
2010(5):8-12.
摘要:目的:研究栽培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化学成分,比较栽培品和野生品化学成分的异同,评价栽培滇龙胆药材品质。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根据波谱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从栽培滇龙胆药材中分离鉴定了19个成分;栽培品的TLC及HPLC谱图和野生品一致,龙胆苦苷的含量分别为431%(栽培品)和471%(野生品)。结论:首次研究了栽培滇龙胆的化学成分,并明确其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效成分和野生滇龙胆一致;滇龙胆栽培品和野生品中龙胆苦苷含量相当且均高于法定标准;滇龙胆人工栽培是成功的,应大力发展规模种植。
2010(5):13-16.
摘要:目的:建立云南特有药用植物云南钩藤药材的生药学研究方法,为云南钩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鉴别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等方面对云南钩藤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确定了云南钩藤药材鉴别方法与要点。结论:本研究将为云南钩藤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0(5):17-19.
摘要:目的:研究红果樫木(Dysoxylum binectariferum)茎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反相RP18,凝胶LH-20等柱色谱及HPLC对红果樫木茎皮95%乙醇提取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果樫木茎皮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包括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鉴定的5个化合物分别为10β,15-Hydroxy-T-muurolol(1)、10β,15-Hydroxy-α-cadinol(2)、10α,15-Hydroxy-α-cadinol(3)、异莨菪亭(4)、3,4-二甲氧基苯甲醇(5)。结论:化合物1、2、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0(5):20-22.
摘要:目的: 为研究和开发民族药清香桂Sarcococca ruscifolia Stap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和理化鉴定的方法作系统的生药学研究。结果: 证明其主要化学成份为生物碱等。其茎组织特征可见木质部呈环状排列,韧皮部有石细胞群环列。叶中脉向上凸出,维管束外韧型。粉末特征与组织特征相符。结论: 为制定规范化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和开发利用该药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010(5):23-27.
摘要:目的:探讨消异汤联合达那唑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改良建立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4 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U),消异汤组(XYT),达那唑组(D),和联合用药小剂量组(SS),联合用药常规剂量组(CS),每组10只,灌药4周后,择动情期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通过 CD31 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消异汤组、达那唑组及各联合用药组VEGF和MVD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常规剂量组最低,其中达那唑组和联合用药小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异汤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VEGF及MVD的表达水平,消异汤与达那唑合用,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适当降低达那唑的用药剂量。
2010(5):28-32.
摘要: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灯盏花乙素苷元的离解常数和油水分配系数。方法:利用待测组分的保留因子(k值)与流动相的pH值,导出了pH-k的曲线方程,并通过曲线拟合软件求出拐点即是灯盏花乙素苷元的离解常数。采用振荡-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灯盏花乙素苷元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HPLC对灯盏花乙素苷元离解常数的测定中k-pH曲线符合S型数理模型,灯盏花乙素苷元的油水分配系数在水相pH 30~80 范围内不随pH变化而变化。结论∶用所建立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灯盏花乙素苷元的离解常数和油水分配系数,HPLC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方便简单,分析快速、准确。
2010(5):33-35.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以参苓白术散、膈下逐瘀汤为代表方的健脾法、活血法对小鼠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小鼠预防性给予两代表方5d后,采用粪脂定量测定法及糖吸收试验检测两种治法对小鼠脂肪排出及木糖吸收的影响。结果:膈下逐瘀汤(1040g/kg)可明显促进小鼠脂肪排出,并抑制木糖吸收,与模型组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脂肪排出及木糖吸收无明显影响。结论:以膈下逐瘀汤为代表的活血法能增加小鼠脂肪排出,并抑制其小肠吸收功能,而参苓白术散为代表的健脾法作用不明显。
2010(5):36-38.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咳嗽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按照小儿中医体质的分型标准对咳嗽患儿进行体质调查。结果:共调查样本104例,发现肺脾质阳多阴少型是小儿咳嗽的主要体质类型,且本病的体质类型与不同的年龄段具有相关性,婴儿期呈现肺脾肾阳虚的体质特点,1岁以上则以肺脾质阳多阴少型为主,均衡质发生感染后咳嗽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掌握本地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类型的小儿咳嗽的证候变化规律,为制定出因质制宜的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2010(5):39-41.
摘要:清代随着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云南的刻书业走向盛行,咸同年间的回民战争使鼠疫流行区域扩大并几乎波及全省。清代云南雕版印刷开始形成官、私、坊3个体系。在医籍刊刻方面,以坊刻尤为突出。
2010(5):42-43.
摘要:为了使学术界更多的了解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名医余道善先生及所著《仲景大全书》等情况,考证了作者生平及著作内容,对进一步研究这部具有云南特色的名著,了解这一时期云南地区中医专家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收集、整理古籍经验、传承阐发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2010(5):44-48.
摘要:孟如教授在近50年的临床诊疗生涯中不断探索、求新,以丰富的经验、独特的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体现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及风格。在自身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尤有建树。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其学术思想的渊源、诊疗思路及经验特色进行分析和阐述。
2010(5):49-51.
摘要:魏品康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因在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失健运等原因致痰浊阻滞中膈,影响气机升降而发为本病。临症时应详审病因病机,明辨阴阳虚实,分为气郁痰阻、热盛痰阻、痰气中阻、痰瘀内阻等型而辨证论治。用药时应参合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灵活辨证,不可拘泥。
2010(5):52-54.
摘要:目的:观察银芷肛肠熏洗剂对痔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痔患者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120例给予银芷肛肠熏洗剂,对照组60例给予马应龙金玄痔科熏洗散,对照观察两组疼痛、便血、水肿、粘膜改变的时效和疗效。结果:治疗组疼痛、便血的平均起效时间、平均消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7d后两组便血、粘膜改变下降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疼痛、水肿的分值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83%和633%,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芷肛肠熏洗剂治疗痔急性发作起效快,疗效显著。
2010(5):55-57.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保证,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必须认清形势,找准方向,为中医药研究生成长成才搭建相应平台。
2010(5):58-60.
摘要:结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探讨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低年级学生以科普教育为主、高年级学生则应强调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模式,即具有中医药文化特点的艾滋病教育模式。
2010(5):61-65.
摘要: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的发展方向。
2010(5):66-70.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临床疑难病症,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根治EMS的疗法,但相对于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之弊,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优势日益突出。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治疗EMS机理研究的概况。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