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4(6):1-4.
摘要:目的研究穿山龙总皂苷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和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中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n=10):A组(空白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阳性对照组(醋酸泼尼松组)],D组(低剂量组),E组(中剂量组),F组(高剂量组)。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小鼠制作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在实验第18-55天,空白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醋酸泼尼松混悬液10 mg/kg,药物组分别给予穿山龙总皂苷20 mg/kg、40 mg/kg、80 mg/kg治疗。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MMP-9、TIMP-1蛋白表达。结果穿山龙总皂苷能够改善哮喘小鼠气道壁及上皮结构,减少黏膜下及管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哮喘模型组MMP-9表达明显升高(P<0.05),TIMP-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TIMP-1表达明显升高(P<0.05);MMP-9在各穿山龙总皂苷组表达强于阳性对照组,TIMP-1在各穿山龙总皂苷组表达弱于阳性对照组。结论穿山龙总皂苷能够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结构,并可通过抑制MMP-9、增加TIMP-1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小鼠哮喘气道重塑状态。
2014(6):5-8.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测定灯盏细辛合剂(无糖型)中野黄芩苷含量的药物分析方法。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最优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0.1%磷酸溶液(14∶14∶7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5 nm,野黄芩苷进样量在0.05244~0.8391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n=5),最低检出限为3.648 μg,平均回收率98.2%,RSD=1.71(n=6)。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流程简明,能用于测定灯盏细辛合剂(无糖型)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有效检测药品质量。
2014(6):9-12,16.
摘要:目的研究山茱萸总萜调控伴胰岛素抵抗的PCOS大鼠及其卵巢颗粒细胞分泌作用的机制。方法22日龄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硫酸普拉睾酮钠9 mg·100g-1·d-1共20 d,伴高脂饮食喂养60 d建立伴IR的PCOS大鼠模型,将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以山茱萸总萜、氯米芬和罗格列酮干预。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同时,随机取各组大鼠2只皮下注射PMSG 10 IU/kg,48 h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迅速剖取卵巢,刺破卵泡,获取卵巢颗粒细胞。光镜观察卵巢形态及颗粒细胞分布,用不同浓度山茱萸总萜、氯米芬和罗格列酮干预培养,检测颗粒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和分泌孕激素(P)的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Fins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ISI显著升高(P<0.01),T和E2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FSH浓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卵巢卵泡内颗粒细胞层数明显增加,孕激素分泌增加(P<0.05),葡萄糖摄取能力增加(P<0.05)。与氯米芬和罗格列酮双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P>0.05)。结论山茱萸总萜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并增加其雌激素和孕酮的分泌。
2014(6):13-16.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消积方对肿瘤组织缺氧诱导转录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接种Lewis肺癌细胞株的C57BL/6J近交系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S组)、阳性对照组(CTX组)、清热消积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量1.12 g/mL、0.56 g/mL、0.28 g/mL),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和清热消积方高、中、低3个剂量组按0.2 mL/10 g分别喂饲生理盐水和中药水煎液,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结果清热消积方高、中、低剂量组、CTX组肿瘤组织HIF-1α蛋白的平均光密度(MOD)值均低于NS组(P<0.05),清热消积方高、低剂量组、CTX组肿瘤组织HIF-1α蛋白的阳性细胞所占值(A%)均低于NS组(P<0.05),清热消积方各剂量组间MOD值与A%均无差异(P>0.05)。结论清热消积方能下调荷瘤鼠肿瘤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2014(6):17-19,22.
摘要:目的建立滇紫草、密花滇紫草和昆明滇紫草中乙酰紫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滇紫草、密花滇紫草和昆明滇紫草中乙酰紫草素的含量。结果乙酰紫草素在0.0952~1.9030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均达到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滇紫草及其两个近缘种中乙酰紫草素含量的测定。
2014(6):20-22.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COPD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尤其是在稳定期常常伴有抑郁症等并发症,增加急性加重次数、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导致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COPD的有效治疗要包括抑郁症,以延缓、控制本病的进展。本文从“肺主忧”的科学涵义、抑郁症发病与COPD的相关性和COPD的治疗重视解郁调神3个方面介绍了从“肺主忧”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发病机理,强调治疗在调肺的同时考虑舒肝,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靳昭辉 , 田金洲 , 时晶△ , 秦斌 , 李雨濛 , 晁宁 , 魏明清 , 倪敬年
2014(6):23-26.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辨证依据。方法对118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按照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要求设计《帕金森病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调查表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诊断结论等,筛选出92条症状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归纳出8种帕金森病常见主症:手足震颤、动作迟缓、四肢拘急、肢体麻木、表情淡漠、行走困难、步态慌张、身体僵直。病性证候要素中以髓减、气虚、阴虚、肾虚为主,阳亢、内热、痰浊次之。病位要素则同样以脑、髓为主,肾、脾、肝次之。对本病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得出5种证候类型:肾虚髓减,气阴亏虚,阴虚阳亢,脾虚痰盛,气虚发热。结论帕金森病有着本虚的基础,肾虚髓减贯穿疾病的全程,气虚、阴虚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占重要位置,阳亢、痰浊、内热则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所占比例越来越突出,病位要素中以肾、脑、髓贯穿疾病的全程,肝、脾随疾病的发展所占比例越多。
2014(6):27-2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四关穴、百会穴对早中期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四关穴、百会穴,同时口服美多巴片,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美多巴片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其综合疗效以及帕金森病功能量表(UPDR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精神、行为、情绪、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运动功能积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四关穴、百会穴配合美多巴治疗早中期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4(6):30-31.
摘要:目的观察以“开四关”为主的针刺疗法对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开四关”为主的针刺疗法对45例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评价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较治疗前下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总有效率88.1%. 结论对于肺经风热证寻常痤疮,采用“开四关”为主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赵竞 , 王莉△ , 柳陈坚 , 马克坚 , 方路 , 段呈玉
2014(6):32-35.
摘要:目的分析康爱保生中药制剂治疗HIV/AID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0年3月云南各地医疗机构服用康爱保生制剂且未行HAART治疗的HIV/AIDS病例1038例,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卡洛夫斯基评分、CD4计数、HIV-RNA载量、血常规、肝肾功等指标。结果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总积分治疗后各时点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发热、咳嗽、乏力、纳呆、腹泻、呕吐、气短胸闷、自汗、盗汗、恶心、脱发、头疼、腹疼、关节疼、腰疼、皮肤瘙痒、月经失常(女性)、皮疹等单项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卡洛夫斯基评分:治疗后各时点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CD4计数:据入组CD4分层:①≥350个/μL:治疗后各时点均下降(P<0.05);②201~349个/μL:治疗后各时点均上升(P<0.05);③≤200个/μL:第6月上升(P<0.01)。病毒载量:第2次检测值与第1次相比上升(P<0.05)。安全性指标:血小板计数轻微下降,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爱保生制剂能改善艾滋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对CD4水平偏低者有一定稳定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CD4偏高者仍有下降。
姜婷婷 , 李慧 , 白方会 , 伍志勇 , 聂玲辉 , 陈宝田△
2014(6):36-38,55.
摘要:目的探讨头痛新1号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焦虑和抑郁程度。治疗组予头痛新1号,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70%,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服药12周后治疗组SDS和SAS评分明显降低(P<0.001),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01)。结论头痛新1号治疗慢性偏头痛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头痛患者伴随的情绪障碍。因此,慢性偏头痛应从风、从湿、从瘀、从虚、从郁综合治疗。
2014(6):39-41.
摘要: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活检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HBV-DNA载量及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61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年龄、病程及肝穿病理分级、分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纤维化程度明显相关,血清HBV-DNA与肝脏炎症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判断肝组织炎症程度的依据。
2014(6):42-44.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热瘀散和美沙拉嗪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率和对血清中TNF-α和CRP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例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按病情轻重分组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NF-α、CRP的含量,比较2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2%,2组治疗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轻度和轻度、中度和中度患者血清中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轻、中度患者治疗前后的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热瘀散下调TNF-α水平效果优于美沙拉嗪;2组重度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病情程度患者之间比较治疗前后的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瘀散下调幅度优于美沙拉嗪。结论热瘀散、美沙拉嗪对轻度和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但热瘀散疗效更显著;热瘀散较美沙拉嗪能明显下调患者血清中TNF-α、CRP水平。
2014(6):45-47.
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不同证候的临床分型情况及眩晕发病程度。方法选取15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型情况和眩晕程度评分情况。结果肝火上炎证型所占比例28.00%,证候平均分(9.53±2.12)分,均高于其他证型所占比例和证候平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上炎证评分总分最高(15.4±5.7)分,肾精不足证评分总分最低(12.8±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火上炎证型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和证候评分最高,每种证型的眩晕症状和程度各有侧重,临床治疗中应辨证论治。
2014(6):48-51.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2种病原学状态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HBV-DNA水平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观察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基础支持。方法筛选2012年4月—2014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34例HBeAg阳性和58例HBeAg阴性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不同血清HBV-DNA水平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HBeAg阳性平均年龄小于HBeAg阴性平均年龄,HBeAg阴性组HBV-DNA水平明显低于阳性组,92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为主,分别占45.7%、33.7%,炎症活动度以G2为主,肝郁脾虚证占33.7%、湿热中阻证占30.4%,纤维化分级以S2为主,肝郁脾虚证占37.0%、湿热中阻证27.2%;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较其余证型严重。湿热中阻证的HBV-DNA水平较其余证型高。结论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及HBV-DNA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4(6):52-55.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方法研究“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干预的效果,探讨中医经方在心理亚健康方面的预防保健作用。方法将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填写心理亚健康中医证候临床评估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治疗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治疗:百合20 g,生地20 g,温水冲服,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谷维素20 mg/次,日服3次。4周后比较2组主要症状消除率及SCL-90积分情况,评价疗效结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心理亚健康状态症状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在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失眠多梦、抑郁寡欢、焦躁不安及急躁易怒等症状的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 ②阴虚症状中,治疗组在失眠多梦、便秘便干、疲劳乏力、烦躁易怒的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 ③治疗前后SCL-90评分改变情况:治疗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特别是焦虑、抑郁方面有明显疗效(P<0.05)。结论百合地黄汤对心理亚健康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以缓解抑郁焦虑证患者的早期症状,延缓或阻断抑郁焦虑证发生。
2014(6):56-59.
摘要:目的观察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32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小陷胸汤合四逆散组、小陷胸汤组、四逆散组、对照组多潘立酮组,每组33例。疗程4周,随访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证候积分变化。结果小陷胸合四逆散组、四逆散组治疗及随访期间均与治疗前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且症状积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小陷胸汤组、多潘立酮组治疗及随访期间均与治疗前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但随访第2周与第4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425)。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小陷胸汤、四逆散均能改善“胃痛”、“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嘈杂”、“胸闷”、“胁痛”、“失眠”、“多梦”等症状(P<0.05),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反酸”、“失眠”症状改善更明显,而“腹胀”症状改善不及多潘立酮组。结论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小陷胸汤、四逆散均能显著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症状。治疗4周时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优于多潘立酮,小陷胸汤、四逆散疗效与多潘立酮疗效相当。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四逆散在4周随访期内症状持续改善,小陷胸汤、多潘立酮在4周随访期内症状复发。
2014(6):60-62,66.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对优势。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共338例,其中中药联合化疗组177例,化疗组161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临床证候积分、KPS评分、免疫指标、体重及生存期的差异。结果中药联合化疗组和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4.6%、40.4%(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化疗组总稳定率为81.9%、高于化疗组66.5%(P<0.05),中药联合化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生存期方面明显优于化疗组(P<0.05),稳定体重方面(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联合化疗组在稳定体重方面无优势,但其能够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稳定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免疫功能及生存时间。
2014(6):63-66.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联合肾病治疗仪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单纯使用健脾益肾方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肾病治疗仪治疗。治疗2周,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减轻明显(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70%,但无统计学差异;2组治疗后Scr、BUN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Scr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健脾益肾方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降低Scr和BUN,联合使用肾病治疗仪可提高疗效。
2014(6):67-69.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通腑顺气汤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予自拟通腑顺气汤口服;对照组予术后常规处理。结果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中药组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 h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低于对照组,2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2 h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低于对照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自拟通腑顺气汤可加快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改善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014(6):74-76,84.
摘要: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而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最重要的辨证论治方法。对导师曾遵惠十二经脉病候、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以及经络学说在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方面的运用的论述分析,阐述了管氏经络辨证的理论渊源及临床特点,体现出经络辨证针灸法的真谛和特点,强调了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
2014(6):77-80.
摘要:彭子益的医易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可概括为“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该模型以“天人合一”为构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模型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体系完整,自成一家。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即河图、《黄帝内经》和黄元御。河图的“五行生成说”、《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和“脾不主时”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均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4(6):89-92.
摘要:从分期治疗、不同剂型治疗、疗效指标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如何更好地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分型标准、精确辨证的依据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