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芦丁通过调控TG代谢途径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5(5):1-6.

      摘要 (1175) HTML (0) PDF 1.43 M (18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建立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HepG2模型探索芦丁预防脂肪聚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评价芦丁对HepG2细胞毒性的影响;用0.5 mmol/L OA诱导人肝细胞株HepG2建立体外脂肪聚积细胞模型,并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和甘油三酯(TG)含量判定细胞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芦丁和油酸不会导致HepG2细胞中LDH激增,但油酸会造成细胞内TG聚积。而芦丁能有效抑制OA诱导的HepG2细胞中TG的聚积,以及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a cyltransferase,DGAT)的转录(P<0.05),同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的转录(P<0.05)及翻译(且与芦丁浓度计量相关),进而促进其靶基因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CPT)的转录。结论芦丁能够激活脂肪变性肝细胞HepG2中PPAR-α的转录和翻译,进而促进其靶基因CPT的转录,加剧了脂肪酸的降解代谢,与此同时对DGAT转录的抑制阻止了TG的合成。该结果进一步阐明了芦丁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为芦丁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片仔癀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人骨肉瘤U2OS细胞凋亡

      2015(5):7-11.

      摘要 (1265) HTML (0) PDF 938.50 K (239)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片仔癀诱导骨肉瘤U2OS细胞凋亡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途径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片仔癀(0.4,0.8,1.2mg/mL)作用U2OS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片仔癀对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I3K调节亚基p85α(PI3K p85α)、磷酸化PI3K调节亚基p85α(p-PI3K p85α)、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核多聚(ADP-核酶)聚合酶(PARP)、裂解PARP(Cleaved PARP)等PI3K/Akt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片仔癀可明显抑制U2OS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诱导U2OS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显示p-PI3K p85α、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Cleaved PARP表达量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片仔癀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途径PI3K p85α、Akt磷酸化,促进PARP裂解,诱导骨肉瘤U2OS凋亡。

    • 白及须根醇提物诱导肺腺癌细胞A549凋亡研究

      2015(5):12-17,21.

      摘要 (1043) HTML (0) PDF 2.57 M (154)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及须根醇提物(Alcohol extract of fibrous root part of Bletilla striata,AEFB)诱导肺腺癌细胞A549凋亡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运用MTs、hoechst-PI双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白及须根醇提物对A549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影响;二维水平的细胞迁移检测白及须根醇提物对A549细胞转移的影响;RT-PCR法检测白及须根醇提物对肺腺癌细胞凋亡和转移相关基因bcl-2、bax、ICAM-1 mRNA的影响。结果白及须根醇提物能够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且有浓度效应,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bcl-2、ICAM-1 mRNA表达下调,bax mRNA表达上调。结论白及须根醇提物能够明显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生长作用,具有明显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ICAM-1及上调bax的表达相关。

    • 辛开苦降法对脾胃湿热证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p53、Bcl-2蛋白的影响

      2015(5):18-21.

      摘要 (1083) HTML (0) PDF 916.81 K (176) 收藏

      摘要:目的从王氏连朴饮对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53、Bcl-2蛋白的作用探讨该方其对大鼠脾胃湿热证病变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奥美拉唑组,王氏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大鼠均按10mL/kg的用量腹腔注射伤寒沙门氏菌,24 h后按5mL/kg再次灌胃,结合高脂高糖饮食及环境等复合因素法诱导复制脾胃湿热证模型,通过胃肠黏膜病理取材确定湿热证病变,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大鼠胃黏膜的Bcl-2、P53蛋白指标。结果奥美拉唑组,王氏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模型组Bcl-2、P5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经治疗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奥美拉唑组、王氏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Bcl-2,P53蛋白表达增量减少,但王氏连朴饮低剂量组与奥美拉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王氏连朴饮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及奥美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王氏连朴饮能改善脾胃湿热证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53、Bcl-2蛋白有关。

    • 消肿方对骨关节炎家兔软骨细胞凋亡及同源细胞群数量的影响

      2015(5):22-28.

      摘要 (1084) HTML (0) PDF 1.86 M (168)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消肿方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同源细胞群数量和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复制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连续灌胃给药治疗28d后处死动物,取膝关节软骨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计数同源细胞群数量,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软骨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CL-2阳性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结果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软骨细胞发生过度凋亡、同源细胞群下降及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消肿方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升高同源细胞群数量及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1. 在软骨同源细胞群数量方面:模型组降低,在治疗早期(4周),消肿方由低剂量组到中剂量组增加时,其升高幅度加大,除高剂量治疗组由4周延长至8周时,其增加不明显外,其余各组随时间延长,出现同源细胞群数量明显增加。2. 在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方面:治疗后,AI下降,而且随中药剂量增大,其下降幅度加大,空白组AI在12周时明显升高,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AI在8周时明显升高,超过8周后,升高不明显,治疗后,AI下降,在各剂量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时,其下降幅度加大。3. 在软骨细胞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方面:模型组百分比最低,经治疗后,百分比逐渐升高,随中药剂量增大,其升高幅度加大,随时间延长,各组百分比均明显升高。结论消肿方可抑制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软骨细胞凋亡,升高同源细胞群数量及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

    • 痰瘀同治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2015(5):29-31,36.

      摘要 (1061) HTML (0) PDF 501.41 K (193)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痰瘀同治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普拉睾酮钠注射合并高脂饲料喂养诱导造模的方法诱导伴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通过光镜计算卵巢排卵情况,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TG、TC、LDH、HDL)和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BG),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性激素(血清T、E2、FSH和LH)的表达来评估痰瘀同治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痰瘀同治方组血脂中TG(P<0.01)、TC(P<0.05)和LDL(P<0.01)水平明显下降,HDL水平显著上升(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但空腹胰岛素显著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T和E2浓度均显著降低,FSH浓度显著升高(P<0.01),LH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痰瘀同治方对伴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具有改善卵巢排卵障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性激素水平的作用。

    • 甘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2015(5):32-36.

      摘要 (1172) HTML (0) PDF 1.14 M (173)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甘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ZORBAX Eclipse XD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分析时间为70min,各时间段检测波长为:0~16min,215nm;16~22min,360nm;22~70min,250nm。结果建立了甘草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定7个共有色谱峰,方法学验证结果符合指纹图谱相关要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不同批次甘草药材质量控制的评价方法。

    • 外源试剂对滇重楼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5(5):37-40.

      摘要 (1168) HTML (0) PDF 416.21 K (179)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试剂对药用植物滇重楼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为其种子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6-苄氨基嘌呤(6-BA)、硝酸钾(KNO3)与硼酸(H3BO3)对滇重楼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结果高浓度(200、500mg/L)的赤霉素、20mg/L的吲哚乙酸与低浓度下(10、20mg/L)的硝酸钾均能显著促进种子发芽;6-苄氨基嘌呤在低浓度(10mg/L)下显著促进种子发芽,高浓度下(50、100mg/L)抑制其发芽;萘乙酸与高浓度(500mg/L)下的的硼酸显著抑制了其种子发芽。结论各试剂对滇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与其使用浓度关系密切。

    • 白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2015(5):41-45.

      摘要 (1143) HTML (0) PDF 1.30 M (173) 收藏

      摘要:目的改进白及薄层鉴别方法和建立白及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制备供试品溶液,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0.5∶0.05)为展开剂,1%香草醛硫酸乙醇液为显色剂;采用HPLC法,以Thermo Acclaim 120 C18(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乙腈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为25℃;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采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白及薄层鉴别,色谱分离效果理想,斑点清晰;建立了白及药材HPLC指纹图谱,确定11个共有峰,不同批次白及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可用于白及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 《难经》元气脉诊及其临床应用

      2015(5):46-48.

      摘要 (1041) HTML (0) PDF 338.21 K (179) 收藏

      摘要:《难经》将中国古代哲学之元气理论引入中医学,以元气作为生命之根,提出尺为脉之根。以此审察生命的强弱,预测疾病预后,成为后世脉法的重要原理,体现了《难经》脉学理论的原创性价值,其诊察方法与机制,对于临床至今仍有实践意义。

    • 基于多元相关分析的《南雅堂医案》中风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2015(5):49-52.

      摘要 (1118) HTML (0) PDF 582.96 K (191)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陈修园《南雅堂医案》中36个中风医案的中药、病因、病机、治法的整理和分析,总结陈氏中风医案的用药规律。陈氏认为中风的病因以六淫为主,病机主要为津液代谢失常、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并提倡以补法治之,以补益气血为主。并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闭证与脱证的基本治疗原则。用药详备。

    • 腹针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5(5):53-55,69.

      摘要 (1128) HTML (0) PDF 434.34 K (197)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抗抑郁药治疗,通过量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3、6周后,治疗组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睡眠、抑郁等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抗抑郁药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 平补平泻针挑疗法对男性精子异常症患者性激素影响的疗效观察

      2015(5):56-58,73.

      摘要 (1076) HTML (0) PDF 430.92 K (186)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平补平泻针挑疗法对男性不育精子异常症患者精液及性激素的相关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精液异常患者经平补平泻针挑治疗后精液及性激素相关指标的变化,并与正常生育组相对比。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精子常规及性激素检验结果明显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精液常规及性激素平均值更接近对照组数据。结论平补平泻针挑疗法可明显改善精子异常症患者的精子密度及活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性激素分泌的双向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精子质量的效果。

    • 蜂针治疗面瘫后遗症32例体会

      2015(5):59-60.

      摘要 (1105) HTML (0) PDF 305.55 K (164) 收藏

      摘要:目的临床运用蜂针疗法治疗面瘫后遗症32例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择32例面瘫后遗症患者在对蜂毒不过敏的条件下进行蜂针治疗。结果经蜂针治疗后,32例患者痊愈11例(约占34.37%),好转19例(约占59.38%),无效2例(约占6.25%)。结论蜂针治疗面瘫后遗症所载疗法源自实践,简便易行,发挥中医特色,疗效肯定,具有中医疗法简、便、效、廉,值得临床推广。

    • 清化痰瘀方联合易善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2015(5):61-64.

      摘要 (1048) HTML (0) PDF 448.83 K (194)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清化痰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清化痰瘀方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易善复治疗,2组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脾CT比值。2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均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及控制饮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6个月后ALT、AST、GGT、TC、HDL-C、UA、TNF、肝/脾CT比值的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化痰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候、肝功能、血脂、血清尿酸、肿瘤坏死因子、肝/脾CT比值。

    • 真武通脉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2015(5):65-69.

      摘要 (1173) HTML (0) PDF 530.57 K (164)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通脉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真武通脉汤,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血肌酐、晨尿微量白蛋白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晨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5),对血肌酐的影响略逊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改善程度和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武通脉汤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危险因素,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归脾汤加减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研究

      2015(5):70-73.

      摘要 (1084) HTML (0) PDF 476.13 K (207)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减联合铁剂的治疗方法对早产贫血患儿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小儿科门诊筛选81名心脾两虚型早产贫血患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名和对照组39名。治疗组在口服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的基础上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口服,每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4周,在干预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儿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和12周后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在治疗4周后达高峰但治疗组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缓慢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归脾汤加减联合铁剂治疗具有纠正早产儿贫血、改善机体一般状况的作用,可用于早产儿贫血的治疗。

    • 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

      2015(5):74-77.

      摘要 (960) HTML (0) PDF 499.04 K (145)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予以ERCP治疗,术后常规抑酶、抑酸、抗感染;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观察比较2组患者右上腹部疼痛、发热和黄疸的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KP)、血淀粉酶(AMY)、血清胆石形成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鼻胆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2组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能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和提高胆汁引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术后胆总管炎症、促进肝功能早日恢复、降低术后淀粉酶和增加胆汁引流量,防治术后结石再生。

    •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2015(5):78-81.

      摘要 (1034) HTML (0) PDF 349.72 K (177)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证候的分布规律,并与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简称“94标准”)进行对比。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7例出血性中风病3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患者,分别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辨证:按“94标准”辨证为对照组,运用“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进行辨证设为试验组,并于入组后第1、3、8、14天进行辨证观察研究。结果“一分为三”辨证分型与“94标准”辨证分型基本吻合。结论使用“一分为三”辨证可执简驭繁概括出血性中风病“94标准”所辨的6种基本证型。

    • 培土温水治疗性慢性传输型便秘60例临床观察

      2015(5):82-83,89.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29.80 K (22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培土温水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120例,随机分治疗组(培土温水治疗组)和对照组(莫沙必利治疗组)各60例,2组用药时间4周,观察便秘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8%,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便性状比较,治疗组正常率86.67%,对照组正常率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土温水对慢传输性便秘的通便作用疗效较好。

    •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2015(5):84-86,100.

      摘要 (1124) HTML (0) PDF 478.16 K (186)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伴有秃眉的斑秃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20例:生发Ⅰ号胶囊(口服,5粒/次,3次/d)联合得宝松混悬液(局部注射,2周/次);对照组Ⅰ20例:得宝松混悬液(局部注射,2周/次);对照组Ⅱ20例:生发Ⅰ号胶囊(口服,5粒/次,3次/d);8周末治疗组停止局部注射疗法,继续口服生发Ⅰ号胶囊至12周末。治疗前和第2,4,8,12周末评估观察指标。结果治疗效果在各个时间段具有显著差异性(F=218.253,P<0.01);时间因素与组别因素存在交互效应:治疗组、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的治疗效果随着治疗时间变化逐渐改善(F=7.709,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疗效更加显著(P<0.01),而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疗效比较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发Ⅰ号胶囊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症状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停药消退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

    • 张唐法主任“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证经验

      2015(5):87-89.

      摘要 (1144) HTML (0) PDF 426.31 K (172) 收藏

      摘要:介绍张唐法主任医师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即针刺后溪穴、腰痛点巧行捻转提插手法配合患者腰部扭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病之经验,在改善患者腰痛、活动受限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便、得气快、针效持久的特点。

    • 方邦江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经验初探

      2015(5):90-92.

      摘要 (1119) HTML (0) PDF 472.78 K (150) 收藏

      摘要:总结方邦江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急性加重期的学术思想:以宽胸理肺立法化痰祛瘀平喘;善用药对;阳明法防治老年咳喘病;内外合治、通腑泻肺法;中西医结合,疗效甚佳。

    • 补阳还五汤药理学研究概况

      2015(5):93-96.

      摘要 (1246) HTML (0) PDF 523.53 K (193)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对补阳还五汤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结果发现该方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验基础,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该方的生物碱、总苷、多糖、苷元和挥发油类等成分有效物质成分的药效机制、药代动力学及其方中药物剂量变化,有利于建立补阳还五汤的时-效-量模型、新药的开发和临床用药剂量的选择。

    • 代谢组学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2015(5):97-100.

      摘要 (1263) HTML (0) PDF 504.20 K (175) 收藏

      摘要: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以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内所有低分子质量的代谢产物。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发展迅猛,其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药物毒理学研究、临床疾病诊断、微生物与植物学研究、食品营养科学及药物开发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概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近况。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温馨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