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健肝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脂质沉积的影响 及相关mRNA差异表达初步分析*

      2019(2):1-1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1

      摘要 (2197) HTML (0) PDF 3.60 M (15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动物模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肝脏脂质沉积情况,计算胰岛素抵抗(IR)相关指标,并使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相关mRNA表达谱差异,以深入阐释健肝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高糖高脂饲料复制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Z组)及模型组(M组)。Z组根据10.86g/kg的生药量予健肝消脂方灌胃给药,M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60天。给药结束后检测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脏病理切片染色后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情况,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实验动物肝脏相关mRNA表达谱差异。结果 与M组比较,Z组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升高(P<0.05),HOMA-IR明显降低(P<0.05),肝脏脂质沉积明显改善;两组肝脏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上调的基因有52个,下调的基因有13个;对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可知,生物途径(pathway)富集可得出排序前十的pathway富集结果,GO富集可得到8个GO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富集结果,排序前十的GO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富集结果及2个GO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富集结果。结论 健肝消脂方可以改善IR及肝脏脂质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影响肝脏基因表达有关。其分子机制可能是该方能够调节干扰素调节因子(IRF)7、GO分子功能GO:0016597、GO生物过程GO:0006952,并且影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体信号通路。同时健肝消脂方可能在分子层面上对肝纤维化、丙型肝炎病毒在肝脏内的复制等产生一定影响。

    • 平喘宁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寒性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机制*

      2019(2):11-1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2

      摘要 (1775) HTML (0) PDF 1.51 M (16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平喘宁对PI3K-Akt/PKB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干预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平喘宁高剂量组、平喘宁中剂量组、平喘宁低剂量组、桂龙咳喘宁组以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T-qPCR检测ASK1、TSC1的表达量。结果 HE染色后,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结构发生改变,可见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粘液栓及气管平滑肌增生,而药物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T-qPCR检测: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ASK1上调的幅度最为显著(P<0.01);对比于模型组,平喘宁高剂量组对ASK1的表达量下调最为显著并且优于其余药物组(P<0.01)。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下调TSC1的幅度最为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平喘宁高剂量组对TSC1的表达量的上调最为显著,(P<0.01),而此组对TSC1表达量上调又高于其余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平喘宁可以通过对寒哮大鼠PI3K-Akt/PKB信号传导通路中的ASK1、TSC1调节进而减缓寒哮大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减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并能够缓解气道重塑达到哮喘治疗的效果。

    • 灯草灸治疗热性惊厥的实验研究*

      2019(2):16-1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3

      摘要 (1604) HTML (0) PDF 540.20 K (149)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灯草灸疗法对热性惊厥幼年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40只健康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安定组,灯草组和安定+灯火组,每组8只,均按照文献方法制作高热惊厥大鼠模型,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5次,10 d。模型组大鼠诱发时不做任何其他处理,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的氯化钠溶液(按大鼠体重2 mL/kg的剂量),安定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安定溶液(按大鼠体重2.632 mg/kg,相当于儿童0.5 mg/kg临床等效量),灯草灸组给予灯草灸治疗,安定+灯草灸组同时给予安定组和灯草灸组的操作。观察大鼠的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程度以及发作时的肛温。结果 灯草灸组、安定组、灯草灸+安定组大鼠的惊厥潜伏期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惊厥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对照组;灯草灸+安定组的惊厥持续时间与单纯安定组和灯草灸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安定组、灯草灸组及安定+灯草灸组大鼠发作程度较轻。结论 灯草灸疗法能延长热性惊厥大鼠惊厥潜伏期、减少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及减轻发作程度,与安定作用相当,而且灯草灸与安定配合使用后能增加疗效。

    • 血清铁蛋白与乙肝相关疾病肝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2019(2):20-2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4

      摘要 (1707) HTML (0) PDF 786.45 K (193)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肝血瘀证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含量变化,揭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血清铁蛋白变化规律,阐述乙肝相关疾病血瘀证疾病进展,分析乙肝相关疾病不同证型间差异及疾病发展趋势,同时指导临床疾病病情分析。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信息库的基础上,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乙肝后肝硬化(posthepatitic B cirrhosis,PHBC)、乙肝后肝恶性肿瘤(HBV-related HCC)血瘀证及脾虚证患者SF的变化,并分析SF与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疾病总体血瘀证组SF水平与脾虚证组有显著差异性(Z=-9.865,P<0.001),血瘀证SF水平为435.80(275.80-725.15),脾虚证SF水平为147.90(89.60-209.37),血瘀证SF水平显著高于脾虚证。CHB、PHBC、HCC每个独立疾病SF水平在血瘀证和脾虚证间具有显著差异(P<0.001),CHB组血瘀证(n=30)SF水平为390.10(319.05-573.68),脾虚证(n=46)SF水平为136.75(101.35-215.30);PHBC组血瘀证(n=35)SF水平为545.30(355.50-826.70),脾虚证(n=33)SF水平为167.80(111.05-255.38);HCC组血瘀证(n=28)SF水平为346.55(223.60-906.90),脾虚证(n=19)SF水平为134.50(37.90-158.00);各疾病血瘀证SF水平均显著高于脾虚证。结论对比CHB、PHBC、HCC血瘀证与脾虚证SF水平,无论是乙肝相关疾病总体还是独立疾病,血瘀证均高于脾虚证。而CHB组中脾虚证患者人数较多,PHBC血瘀证与脾虚证人数基本持平,HCC组血瘀证多于脾虚证,提示在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疾病中血瘀证患者较脾虚证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更大。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2019(2):24-2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5

      摘要 (1696) HTML (0) PDF 473.23 K (188)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各个证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为中医治疗高Lp-PLA2血症,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奠定前期理论基础。方法 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各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各个患者Lp-PLA2含量。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中Lp-PLA2含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①痰瘀互结>痰浊内蕴>肝肾阴虚(P<0.05);②痰瘀互结>气虚血瘀(P<0.05)。气虚血瘀与痰浊内蕴、气虚血瘀与肝肾阴虚间Lp-PLA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以痰浊、瘀血的标实表现较为多见。(2)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未来发生或复发冠心病及脑梗塞的风险性可能较肝肾阴虚、气虚血瘀及痰浊内蕴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高。

    • 黄芪通络汤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9(2):28-3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6

      摘要 (1694) HTML (0) PDF 421.19 K (157)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辨证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通络汤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泌素17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胃泌素17、PGI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PGII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通络汤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肯定,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水平有关。

    • 中医外治法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Meta分析*

      2019(2):31-3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7

      摘要 (1784) HTML (0) PDF 3.10 M (142)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耳针、艾灸、按摩、足浴、穴位埋线等中医外治法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排标准独立检索并收集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 评价手册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Revman5.1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1455例病人,其中实验组726例病人,对照组72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降低收缩压[MD=-1.30,95%CI(-1.71,-0.88),P<0.00001]、降低舒张压[MD=-3.13,95%CI(-4.16,-2.09),P<0.00001]、降压治疗效果[RR=1.13,95%CI(1.01,1.28),P=0.05]以及中医症状改善效果[RR=3.07,95%CI(1.90,4.96),P<0.00001]等方面有优势。结论 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不进行干预对比,中医外治法对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有效,但分析结果提示异质性大,所纳入文献质量偏低,结论可靠性仍需通过纳入样本数更大、更高质量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

    • 补肾活血化浊方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Meta分析*

      2019(2):39-4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8

      摘要 (1725) HTML (0) PDF 1.34 M (15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补肾活血化浊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5年-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数据库中关于中补肾活血化浊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用于评估文献质量,RevMan5.3软件用于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项RCT,共5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补肾活血化浊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RR=1.34,95%CI:[1.20,1.49],P<0.00001),异质性检验I2=24%。结论 中药补肾活血化浊方联合西药排铜治疗肝豆状变性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因纳入的RCTs数量和质量限制,本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佐证。

    • 汤水福教授运用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2019(2):4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09

      摘要 (1802) HTML (0) PDF 706.60 K (159) 收藏

      摘要:汤水福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CRF)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多样,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则有水湿、湿热、浊毒、瘀血,治疗注重泄标实,尤善用通络法,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通络、虫类搜剔通络、软坚散结通络、益气扶正通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提供了新思路。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取穴规律研究*

      2019(2):47-5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0

      摘要 (1615) HTML (0) PDF 3.72 M (186) 收藏

      摘要:目的以数据挖掘为手段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经穴应用规律特点。方法 参考万方(Wanfang Data,WF)、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CNKI)、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8年1月-2019年3月以来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数据挖掘的手段对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2篇文献:(1)常用主穴39个:中极(8.9%)、关元(8.8%)、三阴交(8.0%)、次髎(7.8%),使用频次累及537次;(2)腧穴关联度:中极-关元(56.3%、84%)、次髎-中髎(40.0%、100%)、肾俞-膀胱俞(37.5%、83%)、上髎-下髎(33.8%、93%);(3)腧穴分布:腰骶部(45.3%)、下腹部(30.9%)、四肢(21.0%)、头面部(2.8%);(4)常用经脉:足太阳膀胱经(235,43.8%)、任脉(137,25.5%)、足太阴脾经(69,12.8%);(5)处方多由5~8(51.2%)个腧穴组成;(6)针灸方法以单纯针刺(30.5%)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十年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以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最为常用,中极-关元、次髎-中髎、肾俞-膀胱俞、上髎-下髎的关联程度最高,腧穴分布多集中于腰骶部和下腹部,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常见,单纯针刺为主要针灸方法,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及远端(四肢)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选经选穴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 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系统性评价和Meta分析*

      2019(2):55-6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1

      摘要 (1644) HTML (0) PDF 2.35 M (156)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方法 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RCT研究,共871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中观察组440例,对照组431例。症状积分方面,由于纳入文献较少,且标准并不具有统一性,仅进行定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三伏贴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RR=1.15,95%CI[1.03,1.27],P=0.01),三伏贴联合西药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评分(RR=1.32,95%CI[1.17,1.48],P<0.00001),三伏贴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RR=1.30,95%CI[1.17,1.44],P<0.00001)。结论 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系统评价因受纳入文献质量、数量和试验设计欠规范等限制,上述结论仍需高质量、大样本、试验设计严格、多中心的研究加以验证。

    • 耳穴贴压治疗抽动障碍选穴规律分析*

      2019(2):60-7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4

      摘要 (1774) HTML (0) PDF 547.08 K (169)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耳穴贴压治疗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耳穴贴压治疗抽动障碍的中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为44篇。通过分析发现,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神门、心、肾、脾、皮质下。耳穴对应解剖位置中选用较多的为耳甲、对耳屏。结论 耳穴贴压治疗抽动障碍以病因病机辨证取穴为主,经验取穴为辅,并灵活配伍随症选穴。

    • 益赛普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2019(2):61-6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2

      摘要 (1840) HTML (0) PDF 497.46 K (195)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益赛普穴位注射与皮下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差异及最佳疗程。方法 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基础上,试验组患者予双侧骶髂关节阿是穴处穴位注射益赛普,对照组患者予双侧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益赛普,12周为1疗程。治疗2周、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干预1个疗程后,各组患者的CRP、ESR、VAS评分、BASDAI、BASFI、晨僵时间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试验组在BASFI评分上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试验组在VAS评分、晨僵时间、BASFI上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试验组在VAS评分、晨僵时间、BASDAI、BASFI、CRP上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试验组在VAS评分、晨僵时间、BASDAI、BASFI、CRP上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肯定,在改善患者VAS评分、晨僵时间、BASDAI、BASFI、CRP方面比皮下注射疗效好,注射12周可较好控制病情,建议以12周为1疗程。

    • 赖氏通元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探析*

      2019(2):65-5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3

      摘要 (1652) HTML (0) PDF 709.21 K (167) 收藏

      摘要:赖氏通元针法以督脉及五脏背俞穴为主通督养神和以任脉及腹部募穴为主引气归元,并依据病因病机配合五输穴以调节机体阴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病因尚未明确,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介绍中医对TAO的认识,简要阐述赖氏通元针法,并深入剖析赖氏通元针法治疗TAO的理论依据、取穴处方及选穴依据,并举一医案加以佐证说明,旨在为针灸治疗本病扩宽思路。

    • 《针灸大成》中膻中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2019(2):7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5

      摘要 (1672) HTML (0) PDF 553.83 K (152) 收藏

      摘要:笔者从腧穴定位、刺法灸法、临床应用3个方面,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应用,探讨其临床运用规律。对《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适应症分析可知,就临床应用而言,医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依据该穴所在位置、特定穴属性及经脉循行灵活配伍,将其广泛用于心肺、脾胃及妇科等病证,临床疗效显著。因此,探析《针灸大成》中膻中穴的应用规律,可为该穴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2019(2):78-8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6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07 M (192) 收藏

      摘要:目的搜集1979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数据库,SPSS 20.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7篇,涉及方68首,药物129味,用药总频次为1 078次。得到累计使用频次大于75%的高频药物28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芍,最主要使用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及补血药,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基本病机可以分为阴血亏虚、络脉瘀阻,气血亏虚、络脉瘀阻,血虚筋脉失养3大类,白芍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主要药物,木瓜、伸筋草、鸡血藤为对症治疗痉挛的主要药物。

    • 基于数据挖掘的卒中后失眠的组方用药分析*

      2019(2):83-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7

      摘要 (1674) HTML (0) PDF 1015.23 K (201)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CBM、万方数据库中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卒中后失眠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集成数据挖掘方法,探索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文献102篇,涉及方剂105首,涉及中药138味,高频药对10对,挖掘出新处方7首。结论 卒中后失眠治疗以安神药为主,辅以化痰利湿,补虚活血药。

    • 《医学启源》从肝论治目疾之药味特点分析*

      2019(2):8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8

      摘要 (1707) HTML (0) PDF 624.84 K (186)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启源》中从肝论治目疾的药味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 从《医学启源》中治疗目疾的药物之性味、质地、归经、配伍及禁忌等表现特性方面阐述其从肝论治目疾的治疗思想,从而得出其用药规律。结果 《医学启源》中治疗目疾药物味特点包括:性味多顺应肝脏苦欲补泻之法,质地轻清可循肝经上达目系,均归肝经可泻肝实或补肝虚,常配伍风药或以君臣佐使相配以治肝,慎用利尿剂以固护肝阴。结论 《医学启源》中治目疾之药味特点可体现张元素从肝论治的思想,其将药物的表现特性与脏腑的生理特性相结合,丰富并完善了脏腑辨证理论,拓宽了临证用药思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 健脾通里中药对肠黏膜生物屏障保护的研究进展*

      2019(2):92-9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19

      摘要 (1868) HTML (0) PDF 800.22 K (155) 收藏

      摘要:肠黏膜生物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益生菌与致病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平衡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当手术、创伤、感染作用于人体的严重应激状况下,机体肠道会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肠黏膜生物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诱发肠源性全身感染,影响疾病的预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服用单菌制剂和多联活菌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近些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健脾通里中药在保护和修复肠黏膜生物屏障,有巨大的研究进展,在防治肠源性全身感染中效果显著。

    • 基于天麻为研究对象的高被引论文研究

      2019(2):98-10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19.02.020

      摘要 (1666) HTML (0) PDF 545.02 K (162) 收藏

      摘要:目的剖析基于天麻为研究对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30次)的研究内容,促进创新及成果利用与转化。 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研究天麻相关的文献(从发表至2019年2月28日),按不同分类对文献进行统计。结果 262篇论文共被引13 130次,篇均引用50.11次;总下载量182 689次,篇均697.29次;共有作者916人,篇均作者数为3.50人;合著率为87.02 %;262篇高被引论文共发表在141种期刊上,《中草药》发文最多,为15篇(5.7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中高校最多,为103篇(39.31%),其次是科研院所65篇(24.81 %);发表5篇以上的机构有10个,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20篇;第一作者来自全国 26个地区,北京发表论文最多,为46篇(17.56%),其次是云南、四川等;基金资助的论文为91篇(34.73%);研究型论文为222篇(84.73%),主要涉及了药理学、中药及天然药物学、临床治疗学等;综述类论文40篇(15.27%)。结论 被引率较高的是天麻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化学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各类综述文章。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温馨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