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徐锐煌 , 林丽△ , 万春平 , 卜文超 , 李宁 , 何丹
2021(5):1-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1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滋阴清热活血方对MRL/lpr狼疮小鼠肾组织VEGF表达及其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探究该方的肾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MRL/lPr狼疮小鼠模型按尿蛋白水平平均分为模型组、激素组、中药组、中药加激素全量组、中药加激素半量组,分别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4周。于第2、4周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变化,4周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HE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别观察小鼠肾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分布情况。结果 给药第2周时,中药组与激素组、中药加激素半量组尿蛋白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加激素全量组尿蛋白含量下降显著(P<0.01);给药第4周时,中药组尿蛋白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P<0.05),中药加激素全量组、激素组和中药加激素半量组尿蛋白含量下降显著(P<0.01)。HE染色观察中药组小鼠肾脏病理的改善优于激素组,中药加激素全量组小鼠肾脏病理改善尤为显著。免疫荧光检测中药组和激素组小鼠肾脏IgG沉积均有明显减少(P<0.05),中药加激素全量组小鼠肾脏IgG沉积减少尤为显著(P<0.01)。免疫组化检测中药组与较激素组小鼠肾组织VEGF含量明显减少(P<0.05),中药加激素全量组小鼠肾组织VEGF含量减少最为显著(P<0.01)。结论 滋阴清热活血方具有减少狼疮小鼠尿蛋白含量,明显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减少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降低肾组织VEGF含量,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以上相关指标的综合改善,可能是其产生肾保护作用的机制。
綦雅琳 , 秦婉 , 杲银芳 , 范楠 , 万旭莲 , 云宇 , 段为钢
2021(5):7-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2
摘要:为观察不同摄食量对尿酸酶缺失大鼠(昆明DY大鼠)血尿酸影响,将45 d日龄雄性昆明DY大鼠随机分成禁食组(禁食2d)或节食组(即给予正常摄食量的90%、80%、75%、70%、60%、50%、25%,持续14 d);实验前、中、后断尾取血制备血清,记录体质量、24 h摄食和饮水量,收集大鼠24 h尿液和粪便,并使用磷钨酸法检测样品尿酸含量。结果表明,禁食2 d会使大鼠血尿酸会显著升高,每日给予大鼠正常摄食量的75%,其血尿酸、肌酐、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14 d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体质量维持稳定;其余不同摄食量的组分对大鼠血尿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倾向或无明显影响。综上,摄食量控制在75%,对尿酸酶缺失大鼠具有降尿酸的作用,同时对肾功和血脂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夏恩蕊 , 张素妍 , 田格格 , 李浩 , 杜玉锐 , 张顺贞△
2021(5):13-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3
摘要: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小肠、肝脏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方法 SD雄性大鼠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8周末取材,观察肝HE及油红O染色病理切片,检测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RT-PCR、免疫组化检测肝、肠NLRP3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表现出明显的脂肪变性和炎性病变,肝脏、血清中ALT、AST、TG显著升高(P<0.05),TC升高,差异不明显,IL-18、IL-1β显著升高(P<0.05);肝脏、小肠NLRP3表达量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NAFLD可引起大鼠小肠、肝脏中NLRP3及相关炎症因子上调。
杨显娜 , 张昊喆 , 晏蔚田 , 刘念 , 王兴强 , 唐海倩 , 凌丽 , 孟凡雨 , 朱军 , 彭江云△
2021(5):19-2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4
摘要:目的 调查住院痛风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6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 087例痛风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痛风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总的患病率为88.88%。合并症主要为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360例(17.25%)、糖尿病310例(14.85%)、脂肪肝731例(35.03%);心血管疾病:高血压1 015例(58.63%)、冠心病220例(9.85%)、冠状动脉钙化86例(4.12%);肺部损害:肺结节191例(9.15%)、肺间质纤维化35例(4.12%);其他合并症:骨关节炎667例(31.96%)、肝损伤109例(5.22%)。并发病主要为肾脏疾病:肾结石389例(18.64%)、痛风性肾病244例(11.69%)、肾衰竭179例(8.58%)。影响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职业、长病程、血沉、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肌酐等。结论 痛风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病率高达88.88%。合并症中最多见的是代谢性疾病,其中脂肪肝发病率最高;并发症以肾脏疾病最多见,以肾结石发病率最高。年龄、职业、长病程、血沉、C反应蛋白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2021(5):25-3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读秀数据库中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在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通过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2 0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1 027例患者,对照组1 023例患者。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的评估分析共包含10项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3.32,95%CI(2.18,5.06),Z=5.57,P<0.000 01]。心电图的评估分析共包含9项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OR=1.33,95%CI(1.15,1.54),Z=3.89,P<0.000 01]。心绞痛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7项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OR=4.98,95%CII(3.45,7.19),Z=8.59,P<0.000 01]。高切全血黏度的评估分析共包含4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0.35,95%CI(-0.52,-0.19),Z=4.24,P<0.000 1]。低切全血黏度的评估分析共包含4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1.18,95%CI(-2.22,-0.14),Z=2.22,P<0.000 01]。血浆黏度的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4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0.14,95%CI(-0.18,-0.09),Z=5.54,P<0.000 01]。血细胞比容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2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2.15,95%CI(-5.70,1.40),Z=1.19]。纤维蛋白原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2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0.27,95%CI(-0.92,0.37),Z=0.83,P<0.000 01]。血清BNP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2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38.86,95%CI(-61.37,-16.35),Z=3.38],血清CRP改善的评估分析共包含2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2.37,95%CI(-5.56,0.81),Z=1.46]。结论 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临床总疗效,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心电图、改善患者血流变学、降低患者血清BNP、CRP等指标方面效果显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2021(5):34-3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6
摘要:目的 探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中医组,其中常规组4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中医组44例,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表(SAPS)、阴性症状表(SANS)和和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中医组的BPRS、SAPS、SAN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中医组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运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有关症状,提高依从性,促使患者疾病康复。
吴南芳 , , , 杜宇征 , , 崔莹 , , , 陈香梅 , , , 黎波 , , △
2021(5):37-4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7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收集建库至2021年9月所有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分析,用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和SPSS modeler18软件(Apriori 算法)进行聚类、关联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 110项,涉及腧穴103个,总腧穴应用频次为601次。频次在10以上的腧穴共有14个腧穴,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太冲(75次),常用经脉为阳明经、肝经;聚类分析得到2个有效聚类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合谷和百会-三阴交-风池-太溪;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度最大的是曲池和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多选用阳明经、肝经腧穴,主要是太冲、曲池、足三里、合谷等,重视太冲和曲池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调理气血,实证处方主穴为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合谷,虚证处方主穴百会、三阴交、风池、太溪,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5):43-4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8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针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组穴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电子数据库,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0个针刺处方,47个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百会、风池、颈夹脊、大椎、风府,督脉上的腧穴最多,多集中在头颈部,重视交会穴等特定穴的选用。关联度排名前4位的腧穴组合为百会-风府、大椎-哑门、百会-哑门、百会-哑门-大椎,并将高频腧穴聚为5类。结论 临床针刺治疗TIA取穴以头部为主,多采用近端取穴、循经取穴联合远端取穴的取穴原则,腧穴配伍重视调动阳气、醒脑开窍、滋补气血。
2021(5):50-6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09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2475个病例,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能改善患者的眼裂[MD=1.29,95%CI(0.95,1.62),Z=7.45,P<0.000 01];瞳孔大小[MD=-0.42,95%CI(-0.57,-0.27),Z=5.42,P<0.000 01];复视评分[MD=-1.10,95%CI(-1.27,-0.93),Z=12.76,P<0.000 01];斜视度[MD=-6.70,95%CI(-8.65,-4.75),Z=6.73,P<0.000 01) ];眼球活动度[MD=0.79,95%CI(0.47,1.10),Z=4.92,P<0.000 01];总有效率[RR=1.32,95%CI(1.26,1.37),Z=13.38,P<0.000 01)];且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现有数据可证明,针刺疗法或针刺联合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显著。
2021(5):61-6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0
摘要:目的 通过对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运用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等数据库检索近20年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Excel 2019提取并整理原始数据,使用Jadad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及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RCT研究10项,共计832例患者。在总有效率[RR=1.26,95%CI(1.17,1.36),P<0.000 01]、症状积分[SMD=-1.44,95%CI(-2.16,-0.73),P<0.000 01]、IBS-QOL[SMD=0.59,95%CI(-0.14,1.33),P<0.000 1]等方面,针灸联合穴位贴敷较西药治疗具有优势。在安全性方面,7项研究未提及不良反应,2项研究报告了具体不良反应情况,1项研究提及了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 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较西药治疗更能提高腹泻型IBS的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目前尚不能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付丽红 , , 李涓涓 , , 张秋怡 , , 郜维嘉 , 宁婧 , 姚斐△
2021(5):69-7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1
摘要: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评价膏摩疗法治疗痛症的效果及临床决策。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膏摩疗法治疗痛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1日。使用改良Jadad评分标准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将≥3分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的要求提取资料后用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249例患者,涉及7种临床常见病种,Meta分析结果显示,膏摩治疗踝关节扭伤和膝骨关节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种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膏摩疗法治疗痛症有效且安全,尤其是骨伤科疾病。如何优化、规范化膏摩方及推拿手法,形成膏摩疗法治疗痛症的最佳临床决策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1(5):78-8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2
摘要:中药药剂学是我校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历时数十余载,完成万余人的教学任务,但也存在部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资源有限、缺乏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经过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总结和创新设计,在依旧贯彻课堂讲授“抓主线、破难点”、线上资源“做补充、开眼界”、实践训练“铸基础、重应用”的原则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个中心、二个层次、三个创新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重构课程,实现显隐式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限资源产出最大化、国际化培养的部分创新成果,培养“四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2021(5):82-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3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和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要求不断增加,对从医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视并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医类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影响因素,探索医学上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为完善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及提升就业质量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性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施绍龙 , 杜君 , 徐金柱 , 普红云 , 杨生丽 , 何渝煦△
2021(5):88-9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4
摘要:阳虚质是以阳气不足、虚寒为主要特征,其与脾、肾关系极为紧密。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有关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和应用。阳虚质和菌群失调在致病因素、易患病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可以通过扶正温阳的干预方式,纠正相关疾病中表现为阳虚者的阳虚体质状态,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紊乱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扶正温阳法主要通过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和中医汤药等方面来改善阳虚质肠道菌群中菌群的数量、种类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分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研究中存在研究样本量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主要针对阳虚证辨证的研究,对于阳虚体质的研究鲜有报道的情况,故有待今后能更多开展肠道菌群与阳虚质实验和临床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章涤凡 , 于博 , △ , 刘昊之 , 孟庆红 , 钱倩严慧 , 赵毅
2021(5):95-10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1.05.015
摘要:目的 研究云南中医药健康旅游者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对满足旅游者真实需求、提高健康旅游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构建云南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为意向模型。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星平台形成网络问卷,并通过微信邀请不同的地区旅游爱好者,发放到其旅游微信群中,共收到432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健康旅游态度(b=0.646,P<0.001)、中医药健康旅游主观规范(b=0.422,P<0.001)、中医药健康旅游知觉行为控制(b=0.320,P<0.001)对云南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b=0.618,P<0.001)对中医药健康旅游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b=-0.005,P=0.901)对中医药健康旅游态度的负向影响不显著。结论 充分了解旅游者期望,满足其健康养生需求,提高云南中医药旅游质量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新媒介加强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云南中医药健康旅游。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