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2(5):1-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1
摘要:国医大师张震系统总结提出“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即由核心成分、基础架构、具体形式3个层次的静态结构,与原发情况、继发变化、夹杂成分3种动态表现共同反映出各种疾病变化的规律,构成病机与证共同的核心成分与要素。本文以此作为辨证肿瘤病的一种方法,作者结合肿瘤病临床辨证思维特点,为研究肿瘤病的证候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拓展“两态三三构型规律”的运用范围。
2022(5):6-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2
摘要:“冲为血海”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调摄气血、调理冲任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归纳冲脉的命名与起源,分析其“主渗灌溪谷”“主生殖,司月事”等生理功能与“冲为血海”理论的相关性,初步探析 “冲为血海”的理论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针灸、中药方剂、推拿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在女子生理机能“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念下,基于“冲为血海”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应用对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发展及妇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2(5):10-12, 2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3
摘要:痛风乃风湿科常见疾病之一,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灼痛明显,病程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中医药治疗痛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急性期多从湿热、痰瘀等立论,慢性期以脾肾亏虚为主,对扶阳法应用于痛风的诊治鲜有提及,但基于历代典籍论述及临床所见,扶阳法在痛风的诊治中亦有一定应用机会,故在临床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从扶阳理论探讨痛风的病因病机及诊治,以期进一步补充痛风的中医基础理论,完善其辨治方案,提高中医药辨治痛风的临床疗效。
2022(5):13-1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4
摘要:目的 研究加味升陷汤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对宗气亏虚、痰瘀互结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方法 收集108例患者,按分层随机法分别纳入试验组(西医常规治疗联合EDP、内服加味升陷汤)、对照组1(西医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2(西医常规治疗联合EDP)各36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FVC、FEV1%、FEV1/FVC%)、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CD8+)、6 min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指数“Borg评分”及血气分析(PaO2、PaCO2)、CAT评分、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后试验组CAT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6-MWT及Borg评分均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免疫功能改善方面,试验组CD3+、CD4+上调情况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改善方面,3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EV1%、FVC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气分析的改善方面,3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aO2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O2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3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aO2、PaCO2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升陷汤联合EDP增加了宗气亏虚、痰瘀互结型AECOPD患者的CD3+、CD4+,从而提高免疫力;改善PaO2、PaCO2值,使患者通气增加;降低CAT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2(5):18-2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5
摘要:目的 观察和营安眠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营卫不调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营卫不调型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30例/组。治疗组口服和营安眠汤,3次/d,1剂/d,联合穴位贴敷,2次/周,对照组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 /次,1次/d,临睡前服,2组疗程均为30 d。利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数据,检测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褪黑素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睡眠数据、神经递质含量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PSQI及各项睡眠时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5-HT、GABA、NE、DA 和褪黑素水平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P<0.05)。结论 和营安眠汤联合穴位贴敷在PSQI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睡眠各项时长、调节神经递质等方面,疗效优于艾司唑仑,治疗营卫不调型失眠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
2022(5):24-2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6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对有口苦症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症状、胃镜检查及中医证素诊断,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使用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2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及胆汁反流程度作为疗效评定和临床观察的指标。结果 2组患者口苦以及相关症状、内镜下表现、胆汁反流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在口苦症状的改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镜积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证素辨证的基础上,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有口苦症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明显缓解口苦症状及胆汁反流程度,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镜积分,临床疗效显著。
2022(5):29-3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7
摘要:本文综述了越南传统医药的发展简史、药用资源概况以及传统药物现代研究成果,围绕中越两国共有天然药物资源发展情况和两国传统医药在科研、教育、培育种植等领域的合作现状,浅析双方合作优势及尚存不足。依据不足之处分析两国合作思路,通过共同研发特色优势品种、发展现代制药技术、培养人才等措施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期深化两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促进共有天然药物的继承发扬与可持续发展。
2022(5):36-3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8
摘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傣医外治法依托于傣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成为傣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傣医学优势和特色之一,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就傣医外治法的理论、治则、分类、特点等特色作一探析。
2022(5):40-44, 7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09
摘要: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析吕光荣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方法 系统收集吕光荣教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门诊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对处方中所涉及中药的频次、类别、性味及归经等进行规范化数据库管理并根据用药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吕光荣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经验。结果 共筛选纳入相关方剂27首,涉及不同中药70味,其中频次≥14的有11味,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柴胡频次位列前5;用药以补虚药为主,性味多温,归经多为脾经;根据用药规律设定“支持度个数”为20、“置信度”为0.95,得出高频药物组合14个,其中支持度较高的常用药对是:白术-当归、白术-甘草、黄芪-白术、白术-柴胡、甘草-当归。基于以上设定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的组合为:当归->白术;柴胡->白术;柴胡->当归;甘草,当归->白术;白术,柴胡->当归。同时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男性不育症的10首候选新处方。结论吕光荣教授基于“辨病而后再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体系治疗对男性不育症有独到见解,其主要基于“气血”论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养血为主。
2022(5):45-4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0
摘要:程红亮教授创新性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并指出“辨经论治中风后吞咽障碍应根据经脉病候特点辨经取穴”,初步确立了“以项部取穴 + 舌咽部取穴 + 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谨守“经络气血失调”之病机,以脾经为责,谨遵“巧取经穴、辨证施治”之法,调和气血,谨遵“以原为本,通经理脾”“以络为要,通达脾胃”“以会为主,调经濡咽”“虚实异治,针灸辨施”“实者,针刺以泻之,虚者,针灸以补之”之法,以此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总结了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脾诊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
2022(5):49-5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1
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罗铨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为临床上防治心悸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 2021年12月期间罗铨教授治疗心悸的门诊处方,使用Excel 2019进行频数统计,运用 SPSS Modeler 18.0、SPSS 26.0 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挖掘核心中药组合。结果 共筛选出198首处方,涉及130味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中药分别是酸枣仁、甘草、丹参;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胃、心经居多;中药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排名前10的有琥珀-紫石英、酸枣仁-紫石英、酸枣仁-太子参等;通过对排名前30位的中药进行分析,共得到6组系统聚类组合。结论罗铨教授治疗心悸以气血为纲,灵活施用补、通、清、镇四法,临床上多选用补益类和安神类中药,并根据兼症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
2022(5):56-5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2
摘要:赵荣教授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骨质疏松症肾亏、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提出以经络系统“皮部-络脉-经筋-经脉”为整体的治疗靶点,强调以“毫针-温针灸-皮肤针-走(留)罐”为一体的整体治疗模式,为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参考。
2022(5):59-6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3
摘要:目的 对粘毛鼠尾草(Salvia roborowskii)地下部分的二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粘毛鼠尾草的地下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epi-danshenol-A(1)、 danshenol A(2)、 15,16-dihydrotanshinone I(3)、 cryptotanshinone(4)、 tanshinone IIA(5)、 danshenxinkun B(6)、 sugoil(7)、ferruginol(8)、 grandifolia C(9)、 normiltioane(10)和przewalskin(11)。结论 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粘毛鼠尾草地下部分中分离到。
2022(5):64-69, 4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4
摘要:目的 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治疗肩周炎的中药复方专利,探讨其治疗肩周炎的组方规律,为肩周炎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方法 设置时间为2005年1月19 日至2021年10月8日,检索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http://epub.cnipa.gov.cn/)上公开发布的关于中药复方治疗肩周炎的专利。将符合检索的中药复方专利,进行组成药物的名称规范后,依次录入Excel 2019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建立数据库,通过对中药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及相互关联规则进行处理,分析其组方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组合新方。结果 共纳入符合专利206项,包含206个中药复方,共有中药577味。常用中药有179味(频次≥3次),其中排名前20位的主要是桂枝、当归、羌活、生甘草、威灵仙、黄芪、白芍、红花、秦艽、鸡血藤、防风、桑枝、川芎、乳香、伸筋草、细辛、杜仲、川乌、丹参、没药;在四气分布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为温性药,其次为平性和寒性中药;在五味分布中使用最多的为苦味中药,其次为辛味和甘味中药;在归经分布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肝、脾、肾经。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0个药物组合,其中频次出现较多的药对,采用降序排列依次为当归-桂枝、桂枝-羌活等,得到10个关系密切药物组合,由高至低依次排列为“当归、羌活-桂枝”“白芍-桂枝”等。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分析,获得12组新方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共得到新方6个。结论 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肩周炎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法为主,辅以祛风湿、补肝肾和益脾气。常用药性温、平,药味苦、辛、甘,归肝、脾、肾经的中药;组方思路多以发散风寒、活血化瘀止痛、舒筋通络等为主。
2022(5):70-7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5
摘要: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中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规律,以及高频药对治疗消渴的相关机制。方法 基于《古今医统大全》搜集治疗消渴的66首方剂构建中药数据库,使用Office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6.0分别对所用中药进行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关联规则、聚类规则及药物因子的分析,通过BATMAN-TCM对高频关联药对人参-麦冬的潜在靶点进行疾病与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的两种功能分析。结果 66首治疗消渴方剂中共使用中药148味,用药频数达563次,使用频数前5位分别是人参、甘草、天花粉、茯苓、麦冬。所用中药药性以寒温并用,药味以甘、苦、辛并举,归经以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为主,前两种功效类别为补虚药与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7对中药2项关联组合,16组3项关联组合,其中人参-麦冬是2项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用药组合,关联图中人参-甘草-麦冬之间关系紧密。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人参-麦冬药对潜在靶点关联的疾病247种,KEGG通路157条,与消渴相关的疾病有4种,相关通路有14条。结论 徐春甫以及各古代医家结合消渴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法以养肺降火润燥、清热理气和胃、滋阴补肾固精,寒温并用治疗消渴,治疗以白虎加人参汤、三黄丸、人参白术汤、六味地黄丸之类等方为主,人参-麦冬药对治疗消渴存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14条可能的作用通路。
2022(5):79-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6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建库到2022年3月31日CNKI、万方医学网、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分析其核心处方的用药特点,并利用TCMSP、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查找核心药物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基因,运用Venn Diagrams系统制作疾病药物韦恩图,应用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Cytoscape 3.9.1软件、微生信平台制作PPI网络图、GO富集图、KEGG图及药物-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最终纳入412首中药方剂,挖掘出8组核心药物配伍及4首新处方,药物频次最高的10味中药为茯苓、黄芪、白术、淫羊藿、熟地黄、当归、党参、山药、山茱萸、肉桂,药物归经以脾、肾、肝经为主,性味以温平、甘辛居多,以“淫羊藿-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为首的核心药物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动脉硬化、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路发挥作用。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药治疗以调节脾、肾、肝为主,用药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补益肝肾药物为主。其核心药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挥治疗作用。
2022(5):88-9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7
摘要:目的 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中医思维是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灵魂,针对目前高校中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薄弱、对经典理论领悟不深、临床临证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包括中医经典、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技能3个方面,涉及课程末考、月考、毕业实习前、毕业前4个阶段的“中医思维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试”的引领导向作用,提升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领悟,增强学生临床临证能力,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加强医、教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和良性互动,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2022(5):92-10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2.05.018
摘要:苦豆烷型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独特的天然产物,具有高度密集的多环结构和连续的手性中心。苦毒烷型萜类化合物具有倍半萜、降二萜和倍半萜生物碱的骨架类型,是中药的主要功效成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苦皮桐科、兰科、防己科、叶下珠科和马桑科等中药民族药中。例如石斛、马桑、木奶果等均富含苦毒烷型萜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6,5-双环骨架的母核,通常发生氧化和骨架重排,从而产生结构多样的衍生物, 例如具有络合或桥连γ-内酯的苦毒烷型类倍半萜和具有螺γ-内酯的苦毒烷型类降二萜。部分苦毒烷型类分子具有高度复杂的四环或五环环系结构,多达12个手性中心。苦毒烷型类化合物不仅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而且是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工具分子,因此备受关注。近年来,大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苦毒烷型类化合物不断被报道。迄今为止,已经有文献对苦毒烷型类生物碱和苦毒烷型类倍半萜的合成进行了综述,该文主要详细总结了天然苦毒烷型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同时,对该类分子的分布和生物活性也进行概述。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