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3, 46(1):1-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1
摘要:中医药高等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云南中医药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良好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力、丰富的开放办学经验。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医药高等院校要努力担当起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使命。云南中医药大学将坚持走好地方中医药大学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发展,大力提升中医药创新力、服务力;坚持开放办学,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
2023, 46(1):4-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2
摘要:我国古代天文理论认为“天人相应”,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分析后发现,古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星占等理论与经络和腧穴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密切相关。古代天文理论指导构建了经络和腧穴系统,并用于解释经脉循行、腧穴命名,指导临床实践。
2023, 46(1):9-1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3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以及中医舌象特征。方法 选取天长市中医院的15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采集中医证型证素以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通过Excel统计分析患者舌象以及证型证素分布情况,采用SPS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154例患者中,男性57例(37.01%),女性97例(62.99%),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肾阳亏虚证(33.12%)、肝肾不足证(27.92%)、脾阳亏虚证(19.48%)、脾肾阳虚证(14.29%)、气滞痰阻证(2.60%)和痰瘀互结证(2.60%);中医证素总计出现373频次,病位证素主要包括肾(116/31.10%)、脾(52/13.94%)、肝(43/11.53%);病性证素包括阳虚(103/27.61%)、阴虚(43/11.53%)、气滞(4/1.07%)、痰(8/2.14%)、瘀(4/1.07%)。频数≥50次的舌象因素10个,软萎舌、白苔、舌下络脉淡紫、舌苔润、舌质淡红、嫩舌、舌苔干燥、舌下络脉紫黑、剥落苔、少苔;累计出现756频次,贡献百分比为70.13%。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前三的是:舌苔润与点刺舌and腻苔;舌苔润与点刺舌and淡白舌;舌苔润与点刺舌and淡白舌and腻苔。舌象研究结果提示,虚、瘀和痰是病理因素。聚类分析舌象分为9类。C1:软萎舌、舌下脉络淡紫、淡红舌、舌苔干燥;C2:暗舌、白苔;C3:瘦小舌、红舌、无苔;C4:嫩舌、舌下脉络曲张、灰黑苔;C5:胖大舌、裂纹舌、舌苔滑;C6:黄苔、舌下脉络紫黑、绛舌;C7:淡白舌、少苔、齿痕舌;C8:腻苔、厚苔;C9:点刺舌、舌苔润。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的病位证素包括肾、脾和肝;病性证素包括阳虚、阴亏、气滞、痰、瘀。患者舌象具有一定的规律;舌苔润与点刺舌、淡白舌、腻苔是常见组合舌象;舌象研究结果提示,气(阳)虚、痰湿血瘀是主要病机。
2023, 46(1):16-2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4
摘要:目的 探讨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针刺及手法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临床确诊为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且中医分型为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及手法治疗。两组在治疗期间均配合拄双拐及髋部的功能锻炼。采用Harris评分、VAS评分、整体影像稳定率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rries评分(94.90±4.93)高于对照组(91.6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整体影像稳定率(95.83%)高于对照组(64.5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VAS评分(1.84±0.71)显著低于对照组(2.68±0.7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针刺及手法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痰瘀阻络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仙灵骨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髋部疼痛,对于临床推广研究有较大价值。
2023, 46(1):23-2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5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结果的特点,浅析此类耳鸣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男性耳鸣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者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幅值和ABR各波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振幅比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耳鸣耳与非耳鸣耳振幅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但耳鸣耳与非耳鸣耳振幅比较无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者和非耳鸣耳相比,耳鸣耳ABR III/I波振幅比升高(P<0.05),I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 听阈正常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ABR I波和III/I波振幅比的异常可能与耳蜗病变密切相关,同时中枢系统可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2023, 46(1):29-3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6
摘要: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中“三辨三期三调”指导下针刺中药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EOS、CRP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HIS系统数据库为依托,采集2019年8月-2022年8月所有出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共纳入3 357例。以是否接受“三辨三期三调”指导下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分为“三辨三期三调”针药联合组(1 696例,简称针药组)和“三辨三期三调”中药治疗组(1 661例,简称中药组)。以倾向评分法(回归法、匹配法、调整法、分层法、加权法)分析2组患者EOS、CRP的变化。结果 倾向评分法处理前后均显示针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 基于“三辨三期三调”的针药联合治疗在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带病期、发病期、重病期患者的EOS与CRP水平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疗法。
2023, 46(1):37-4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7
摘要:彭江云教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肾不足,痰湿瘀阻”是痛风性肾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当以“脾肾同调,正本清源”“利湿化浊,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且提倡痛风性肾病的诊治应中西医结合,以“辨病论治”为先,“辨证论治”与“辨症论治”相结合,临床疗效甚佳。本文总结了名医彭江云教授对痛风性肾病的认识及其辨治痛风性肾病的经验。
2023, 46(1):42-4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8
摘要: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失眠常共病,二者互为因果。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失眠,李平教授提出在病机上:心之气阴不足是病机基础,心风内动是病机关键,心神不安是病机转归;在诊断上:临证注重望舌,结合超声心动微观辨证;在治疗上:补心气、养心阴为治疗基础,熄心风是治疗关键,擅用三虫、三甲,安心神是治疗转归关键,酸枣仁、首乌藤、刺五加、合欢花用药剂量较大。李平教授运用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提出的“心风论”,结合辅助检查进行微观辨证的思想都是当代中医药创新的智慧结晶。
2023, 46(1):47-5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09
摘要:本文简述圭亚那医疗现况、挑战及未来发展思路。目前多学科协作模式的针灸科特色疼痛门诊是圭亚那针灸的特色和亮点,然而针灸执业手段相对单一、部分圭亚那患者健康意识较薄弱,在分析圭亚那针灸现况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海外发展思路。同时,针灸在对外交流中,可借鉴西方干针等相关前沿研究,融汇新知,从而创新发展;因材施教,多措施并举,不拘一格培育圭亚那的针灸人才;深化学科间合作,注重授人以渔;丰富中医干预方法,结合导引功法练习,进一步提升疗效。在未来对外传播中,积极介绍中医药文化和实证案例,提高中医知晓度、认同感和影响力;适时成立中国中医中心,满足当地民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助力“一带一路”新的时代内涵。
2023, 46(1):52-5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0
摘要:目的 探索温肾醒脾化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应机制,为温肾醒脾化浊法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通过阿霉素(6 mg/kg)尾静脉注射构建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肾醒脾化浊方低、中、高剂量组(1.49 g/kg、2.98 g/kg和5.95 g/kg),灌胃给药27 d后,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 h蛋白尿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肾功能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损伤程度;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MMP-9基因、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Col4a2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1(Fn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温肾醒脾化浊方显著减少24 h蛋白尿和肾体质量的异常增加,有效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P<0.05或P<0.01),改善肾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增生以及肾小球变形萎缩等病变。温肾醒脾化浊方干预显著下调TIMP-1、TGF-β1、Col4a2R和 Fn1 mRNA表达,上调MMP-9转录表达(P<0.05),调节MMP-9/TIMP-1失衡(P<0.05)。结论 温肾醒脾化浊方可能通过调控MMP9/TIMP-1失衡,下调TGF-β1及Fn1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保护肾功能和延缓肾纤维化。
2023, 46(1):58-6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1
摘要:目的 实验室应激条件下诱发大学生焦虑情绪,并观察经鼻吸入苍艾挥发油(cang-ai volatile oil,CAVO)对该情绪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招募108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大学生受试者,随机分为苍艾组、芳樟叶油组和空白组,36例/组。各组受试者均以“三位数连续减17”心算应激诱发焦虑情绪,剔除应激不响应者后,芳樟叶油组、苍艾组各30例、空白组31例,3组基线期和应激期焦虑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衡可比。除空白组无精油干预外,其余2组分别经鼻吸入芳樟叶油、CAVO,监测试验的基线期、应激期、干预期和恢复期心搏总数、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low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ratio,LF/HF),并行组间与组内比较。结果 ①组内比较:3组应激期LF/HF、心搏总数、SBP和DBP高于基线期(P<0.05);空白组干预期与应激期比较无差异(P>0.05);苍艾组干预期LF/HF、心搏总数、SBP和DBP低于应激期(P<0.05),且与基线期、恢复期无明显差异(P>0.05);芳樟叶油组干预期LF/HF、SBP和DBP低于应激期(P<0.05),高于基线期和恢复期(P<0.05);②组间比较:苍艾组干预期LF/HF、SBP低于其它2组,DBP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 实验室应激条件下,经鼻吸入CAVO后大学生焦虑情绪相关生理指标显著下降,可缓解应激诱发的焦虑情绪。
2023, 46(1):64-7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2
摘要: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材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以期从中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等柱色谱与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对茵陈蒿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此外,采用MTT法和ELISA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肝癌以及抗HBV活性测试。结果 从采自山西的茵陈蒿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化合物未显示抗肝癌以及抗HBV活性。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4为烯炔类化合物,化合物2和10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化合物5-9为萜类化合物。
2023, 46(1):71-7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3
摘要:早产儿每年约占全世界所有新生儿的11%,有较高的伴发神经精神疾病、发育障碍及终身残疾的风险。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作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起重要作用。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是主要的谷氨酸转运蛋白,负责清除高达95%的细胞外谷氨酸,防止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和过度兴奋。增强EAAT2表达和转运功能作为成人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备受关注,但在预防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索。本文就EAAT2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预防早产儿脑损伤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2023, 46(1):77-8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4
摘要:配伍不仅是决定一首方剂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要素,还是研究方剂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多从以下3方面进行配伍规律的研究:①传统理论研究;②以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如整方、拆方、药对等;③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如统计学、循证医学、化学和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等。目前对配伍规律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配伍规律研究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研究切入点、说理工具、研究工具、验证工具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 46(1):83-8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5
摘要: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指导下,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给予有效干预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发生的关键。对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研究,总结糖尿病前期人群肠道微环境的特点和肠道菌群紊乱在糖调节受损人群中可能的致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菌群数量、肠道通透性改变等机制相关,中医脾瘅理论为干预糖尿病前期提供理论基础,总结目前药食同源目录内中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进展,为延缓糖尿病进展提供循证学依据和治疗靶点。
2023, 46(1):89-9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6
摘要:目的 对中成药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 系统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4个中文数据库及PubMed等4个英文数据库中注射用益气复脉治HF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并采用PRISMA声明、AMSTAR 2量表和GRADE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7篇Meta分析,报告质量方面,PRISMA得分在21~25.5分,6篇报告相对完整,1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方法学质量方面,AMSTAR 2量表评价结果总体偏低,4篇为低,3篇为极低;证据质量方面,GRADE评价共涉及32个结局指,其中3个中级,13个低级,16个极低级。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衰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证据质量分级均偏低,本结论仅提供一定的参考,需未来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更佳循证证据。
2023, 46(1):96-11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1.017
摘要: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传统医学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该属植物富含松香烷型和意烯萜烷型二萜类成分,此类成分不仅化学结构多变而且生物活性广泛。本综述对2012-2022年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发现的139个新松香烷型和意烯萜烷型二萜及其生物活性进行总结。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