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3, 46(3):1-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善忘”“痴呆”“呆病”等范畴,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灵枢·本神》篇中对“神”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其分属五脏,因“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故构成主宰神志活动的“心-脾-肾”轴。基于“心-脾-肾”轴理论,AD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三脏各自功能的失调及其相互影响。因此以“心-脾-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古方分析探究AD治疗思路,以期通过调节“心-脾-肾”轴功能恢复神机。
2023, 46(3):8-11, 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2
摘要:目的 探讨开通玄府法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梳理玄府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探讨养玄益智、通玄开智、运玄生智等开通玄府法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理。结果 轻度认知障碍病位在脑,玄府郁闭是重要病因;开通玄府法可以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结论 开通玄府法可能是通过调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善脑的内外环境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滋养脾肾以养玄益智,化痰祛瘀以通玄开智,开通玄府以运玄生智,共奏开玄益脑之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2023, 46(3):12-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3
摘要:目的 观察芳香疗法并一贯煎治疗对肾虚肝郁型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论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经断前后诸证肾虚肝郁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30例/组。对照组给予一贯煎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口服一贯煎基础上给予真薰衣草精油局部外用。2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采用肾虚肝郁型经断前后诸证评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改良Kupperman评分表(KM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经断前后诸证肾虚肝郁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PSQI单症状和总积分、Kupperman单症状(除对照组神经过敏和焦虑症状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中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PSQI中的总积分、Kupperman中的失眠、神经过敏、焦虑、忧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睡眠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贯煎基础上加用芳香疗法能提高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睡眠质量、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状态,且优于单纯一贯煎口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3, 46(3):19-23.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4
摘要:目的 观察益肾升白贴联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101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35例采用益肾升白贴联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35例仅采用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作为对照组1组,31例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作为对照组2组。观察骨髓功能恢复情况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病人骨髓功能恢复时间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病人经治疗后再程放化疗,骨髓功能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升白贴联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组再程放化期间,仍对骨髓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3组病人均无特殊不良反应。结论 益肾升白贴联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安全、有效,且对骨髓功能保护时间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23, 46(3):24-29, 7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5
摘要:目的 基于“三辨三期三调”探讨真实世界中针药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基于大型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集成数据库,提取2017年1月-2022年8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所有出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共纳入1 080例。将应用“三辨三期三调”针药联合疗法529例设为观察组,未应用“三辨三期三调”针药联合疗法551例设为对照组。通过χ2检验、倾向评分匹配法分析两组患者运动耐力疗效。结果 倾向评分法处理前后均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基于“三辨三期三调”针药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
2023, 46(3):30-3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6
摘要: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是彝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对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入选《中华医藏》少数民族医药卷的6种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所载“病症、药物、方剂、外治法”系统整理。其中,记载病症共有487种,以“风邪染疾”类病症最具有代表性;记载药物2 232味,具有生品鲜用、炮制方法丰富、习用寄生类药物的特点。记载方剂1 516首,具有用法多样、单方较多、醇酒入方、方无定方、量无定量、内外兼用的特点;记载外治法382种,基于彝医对疾病发展和生活规律的认识,分为治根本法、治邪气法、归位法和其它外治法。揭示出《中华医藏》少数民族医药卷所收录的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
2023, 46(3):39-4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7
摘要:根据云南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张晓琳教授认为云南汗证的患者以阳虚为多见,其病机多为脾肾阳虚、营卫不和,应以扶阳健脾温肾、调和营卫为临床治疗之基本法则,以桂枝加附子汤合平胃散为主方化裁进行治疗,临床屡收奇效。
2023, 46(3):42-4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8
摘要: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血失调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病机。郭志强教授认为女性肝郁致病,与男子肝气横逆之实证不同,多因阴血不足、血不柔肝而致肝失疏泄,故提出治疗时“柔肝胜于疏肝”。郭志强教授独辟蹊径地以养血柔肝的代表方剂一贯煎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对于肝、血失调引起的妇科疾病疗效颇著,也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本文所载郭志强教授运用一贯煎从肝、血论治妇科疾病验案四则:(1)滋阴养血柔肝,佐以补肾健脾,治疗肾虚肝郁型下丘脑性闭经;(2)滋阴养血、引火归元治疗虚阳上浮所致经行口糜;(3)滋阴养血,佐以引热下行,治疗经行衄血之虚热证;(4)滋阴养血,柔筋通络治疗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产后身痛。并深入分析郭教授“妇人柔肝胜于疏肝”的学术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借鉴。
2023, 46(3):47-5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09
摘要:红皮病型银屑病为皮肤科疑难重症,皮损泛发全身,累及表皮较大面积,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创始人赵炳南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血,血分热邪、血分毒邪、血分阴虚为3大关键因素。本病主因血分蕴热化火,进而内生或外受毒邪引动血分火邪,火毒炽盛,郁于营血,外发肌肤而来,后期迁延则以血分阴伤为主,正虚邪恋;治疗上赵炳南教授从血分出发,总以“清热、解毒、养阴”为纲,随病情发展,分期治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营护心,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2023, 46(3):52-5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0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颈型颈椎病患者位于督脉和膀胱经颈、背段穴位/部位的压痛阈并与自身及健康受试者对比,定位与之相关的压痛敏化穴位。方法 采用数显机械压力测痛仪分别对颈型颈椎病患者35例和健康受试者30名的督脉和膀胱经颈、背段循行路线上的穴位/部位进行压痛阈测定,通过与自身非敏化部位、健康组相应部位的对比来确定压痛敏化穴位。结果 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压痛敏化穴位/部位的定位分别为膀胱经颈段第二侧线的C1 ~ C5棘突下水平位置、第一侧线的C3 ~ C5棘突下水平位置和督脉颈段的C3棘突下水平位置;精选最优与次优的敏化穴位/部位分别为膀胱经颈段第一、二侧线的C3和C4棘突下水平和督脉颈段的C3棘突下水平位置。督脉和膀胱经背段未探及压痛敏化穴位/部位。结论 颈型颈椎病患者督脉和膀胱经颈项段存在与之相关的压痛敏化穴位/部位,其定位可为针灸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精确取穴提供参考。
2023, 46(3):58-6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1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含虫类药物核心药对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建立含虫类药物组方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处方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获取含虫类药物组方的核心药对,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药对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共89个处方,156味药物纳入研究,辛夷-蝉蜕药对为治疗本病的核心药对,筛选核心药对有效成分18个及潜在靶点52个,过敏性鼻炎相关靶点1 954个,得到药对与疾病的共有靶点11个,其中10个核心靶点主要富集于16个生物过程及9条信号通路上,包含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结论 辛夷-蝉蜕药对是含虫类药物组方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核心药对,其可能通过Galgravin、二苯基四氢呋喃衍生物、脱烷醇内酯A、异二氢风藤奎醇A等活性成分作用于CHRM5、ALOX5、ADRB2、PTGS1等核心基因,进而影响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5-羟色胺受体活性、钙离子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2023, 46(3):65-7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2
摘要:目的 去氢木香内酯在内生真菌Y0液体发酵中的生物转化。方法 对内生真菌Y0纯化培养,采用色谱法及波谱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评价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毒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化合物1、2以及结肠癌SW620细胞靶点信息,对化合物与结肠癌SW620细胞结合能较强的靶点做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 去氢木香内酯在Y0菌液中转化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S, 3S, 5S, 6S, 7S, 11S)-3-hydroxyl-11, 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和(1S, 3S, 5S, 6S, 7S, 11R)-3-hydroxyl-11, 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化合物1和2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IC50分别为 (42.82 ± 8.32) μg/mL, (29.23 ± 7.17) μg/mL。化合物1和2与结肠癌SW620细胞均有结合靶点。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与化合物2对SW620细胞毒性相比,化合物2的细胞毒性更强。
2023, 46(3):72-75, 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3
摘要:目的 测定云南不同地区回心草中多糖的含量。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提取回心草冻干粉的最佳工艺,采用苯酚-硫酸法进行多糖的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最佳水提工艺为煎煮2次,一煎30 min,加水24倍,二煎25 min,加水22倍。葡萄糖在0.01~0.05 mg/mL范围内与其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4.29x+0.2097(R2=0.9994),平均回收率为98.8%,15批回心草水煎液中的多糖含量范围在15.75%~65.96%。结论 该提取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精确度高,可用于回心草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2023, 46(3):76-8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4
摘要: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E)对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大鼠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 通过内侧半月板失稳(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诱导OA大鼠模型,BE和塞来昔布(celecoxib,Cel)分别通过灌胃向大鼠给药。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 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和细胞浸润情况,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损伤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损伤,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软骨组织中collagen-Ⅱ和p-JNK阳性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 OA组大鼠膝骨组织中软骨细胞层厚度较sham组变薄(P<0.0001),软骨细胞损伤加重(P<0.001),促炎细胞因子IL-1β(P<0.001)、TNF-α(P<0.001)和IL-6(P<0.001)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JNK阳性率升高。相比较于OA组,BE灌胃给药可缓解DMM诱导的大鼠膝骨关节的软骨损伤(P<0.05),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P<0.01)以及p-JNK的阳性率。结论 BE可缓解DMM诱导的OA大鼠软骨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BE可能通过调节JNK信号通路参与OA软骨细胞损伤的调控。
2023, 46(3):82-8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5
摘要: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探讨国医大师张震创立的疏调气机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效应机制。方法 大鼠适应性喂养后,分为空白组5只和甲亢造模组18只,使用左甲状腺素诱导大鼠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将造模后的甲亢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丙硫氧嘧啶(PTU)组和疏调气机汤给药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给药6周。对甲状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甲状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HF-α)水平,观察其指标变化;应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仪、质谱仪对空白组、模型组、疏调气机汤给药组大鼠血清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非靶向检测,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通路分析。结果 疏调气机汤能降低甲亢大鼠血清TSH水平,升高FT3和FT4水平,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IFN-γ、TNF-α/IL-6水平(P<0.05)。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肿大,滤泡腔增大,滤泡内胞质分布不均,胶质分泌旺盛;疏调气机汤组较模型组滤泡结构完好,淋巴细胞浸润较轻,胶质分布均匀。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变化的潜在血清标记物61个,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后发现,在2-氧代羧酸代谢途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呈高表达水平。结论 疏调气机汤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与2-氧代羧酸代谢途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相关。
2023, 46(3):90-9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6
摘要:目的 对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 var. nuda Nakai)乙酸乙酯部位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背叶楤木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4个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五烷醇(pentadecanol,1)、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e,2)、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3)、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4)、二十烷酸(arachidic acid,5)、balansenate Ⅰ(6)、壬二酸二甲酯(methyl azelate,7)、α-亚麻酸甲酯(methyl linolenate,8)、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9)、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10)、豆甾醇(sitosterol,1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stigmasterol,13)、 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8、1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11~13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2~13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 46(3):95-9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7
摘要:四降三萜是众多芸香科及楝科中药材中的细胞毒活性成分,其化学结构上碳骨架多变、高度氧化。本文报道从割舌树叶片中分离得到了两个新的四降三萜类化合物,被命名为walsurobustones F(1)和G(2)。它们的结构通过一维与二维核磁,及质谱数据进行了解析。从结构上看,1和2是一对C-22位的差向异构体。细胞毒测试显示1和2对人肿瘤细胞株HL-60、SMMC-7721、A-549、MCF-7和SW480表现出了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2023, 46(3):99-10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8
摘要:目的 探索耳穴疗法治疗单纯性近视的选穴规律,并确定适宜刺激方法。方法 检索建库以来至2021年9月15日7个数据库收录的耳穴治疗单纯性近视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纳入耳穴处方进行耳穴集合可视化分析、耳穴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 纳入 57 组耳穴处方,涵盖 23 个耳穴,眼穴被应用频次最高,达到54次,其次为肝穴、屏间前穴、屏间后穴和肾穴,耳穴配伍以屏间前和屏间后最为常见。在刺激方式方面,最常用的是王不留行耳穴压籽。聚类分析将这些耳穴分成以屏间前-屏间后-眼-肝-肾-脾一心为主的4个聚类群。结论 耳穴疗法治疗单纯性近视穴位组方应以眼、屏间前、屏间后为基础,同时根据脏腑、经络等选穴原则辨证选穴。
2023, 46(3):106-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3.03.019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老年人中常见的导致残疾和疼痛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软骨下骨硬化、骨赘的形成、骨软骨血管生成和关节炎症,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断裂、缺损,甚至整个关节面的损害。目前OA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效的治疗药物仍缺乏。本文就骨关节炎早期到晚期病理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综述。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