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4(3):1-7.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01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育龄女性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机制,高胰岛素血症与高雄激素血症共同影响生殖轴功能,引起卵泡发育障碍、不孕及脂质代谢障碍。敦土利水针法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脾肾不足、水湿停聚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行相克理论,以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丰隆为主穴,脾肾同治,行气利水,结合卵巢生理进行调周治疗,可达到调节糖脂代谢、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卵泡正常发育、改善卵巢功能的目的。
2024(3):8-12.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02
摘要:目的 观察柴归颗粒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水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液细胞因子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水瘀互结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治疗组予柴归颗粒口服。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接受治疗后,其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对照组中,治疗后的IL-2水平与该组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IL-2、IL-6、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IL-2、IL-6水平更低(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归颗粒能明显改善Ⅲ型前列腺炎水瘀互结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前列腺液细胞因子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4(3):13-20.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03
摘要:目的 通过对蠲痹颗粒治疗前后的寒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探讨蠲痹颗粒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部选取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3例(65.0%),男性7例(35.0%),平均年龄(45.7 ± 10.8)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蠲痹颗粒。同时选取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供者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分别抽取2组RA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样,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CD4+ T淋巴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挖掘蠲痹颗粒治疗RA的潜在机制。结果 RNA-seq测序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共筛得2 05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GO分析与已知GO数据库中RA疾病显著相关的12个生物学过程显著重合。仅经甲氨蝶呤治疗的RA患者,主要影响炎症反应和肽段酪氨酸的磷酸化;同时使用甲氨蝶呤加蠲痹颗粒治疗1个月后的RA患者,在RA疾病显著相关生物学过程的富集明显减少,仅有2个富集,治疗3个月后不再有相关生物学过程富集。结论 蠲痹颗粒可能通过干预CD4+ T淋巴细胞中与RA疾病高度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达到高效治疗RA的目的。
2024(3):21-25.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04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黄黛片有效成分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联合装载纳米粒的制备及肝癌HepG2和Huh-7细胞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联合装载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纳米粒。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粒中药物的载药率、包封率和模拟体外释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粒径。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和Huh-7细胞吞噬摄取纳米粒,采用MTT测定法检验细胞活力,细胞存活分析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联合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为(115.09 ± 36.71)nm,多分散指数0.131。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5.17 ± 1.26)%、(1.03 ± 0.45)%、(1.72 ± 0.67)%和(16.15 ± 4.7)%、(76.74 ± 6.8)%、(83.09 ± 9.4)%。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模拟体外释药曲线早期呈爆发释放,随后为缓慢持续释放。荧光显微镜结果可见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摄取,MTT检测显示药物单体和联合载药纳米粒作用后细胞活力较对照降低,联合载药纳米较药物单体粒作用显著,细胞存活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结论 复方黄黛片有效成分硫化砷、靛玉红和丹参酮联合装载纳米粒显示出明确的肝癌治疗效果,这为中药的临床给药提供了新的剂型。
2024(3):26-32.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05
摘要:目的 对白果仁止咳有效部位35%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多糖及多肽的含量进行测定,为白果仁的综合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双缩脲法,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的考察。结果 白果仁35%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多糖和多肽均在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验证RSD值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96%、97.94%,多糖含量为13.99%,多肽含量为31.4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白果仁35%乙醇-水洗脱部位多糖和多肽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行,稳定性和重现性好。
吴招,胥兴彩,张春菲,邹楠婷,张浩洪,莫庆艳,巨鸣谦,万春平
2024(3):33-39.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06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青蒿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出青蒿中所含有的化学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并经Uniprot数据库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再利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检索LN相关基因,利用R软件绘制韦恩图并筛选出青蒿治疗LN的共同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可视图并筛选出核心基因,对共同作用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从青蒿中筛选得到22个有效成分,去除重复靶点得青蒿靶点42个,LN中相关靶点有842个,利用韦恩图筛选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0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青蒿治疗LN生物学过程和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菌反应、膜微区、细胞因子受体结合、信号受体调节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青蒿治疗LN主要与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TNF信号通路、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 通过分析药物主要活性成分,构建PPI网络和青蒿-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青蒿治疗LN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青蒿临床应用治疗LN的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024(3):40-44.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07
摘要: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频发病,流感病毒、支原体、季节性过敏源、吸烟习惯等均可一定程度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矽肺、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居高不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疗效明显,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元素,傣医药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和研究基础,对众多疾病防治均有一定疗效,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为对傣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验方单方开展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研究,进而促进傣医药验方单方筛选和推动形成完善的临床评价体系,特进行了本次分析研究。
2024(3):45-52.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08
摘要: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吕光荣教授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用药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收集吕光荣教授2021年4月1日—2023年2月29日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诊治的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得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中建立处方数据库,应用R4.3.1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336首,涉及175味中药,高频药物为:茯苓、白术、丹参、甘草、酸枣仁,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茯苓(281次),药性分布:温>平>寒>凉>热,以温性(43.70%)为主;药味分布:甘>辛>苦>酸,以甘味居多(39.65%);归经主要归脾、肺、肝经,以脾经为主(20.45%);共现次数最高的是酸枣仁-茯苓(223次),最佳聚类数为3类,有3组药物的相关性较高。结论 吕光荣教授治疗失眠,坚持先病后证的学术思想,倡导因人制宜、补清和缓的治则,以恢复机体阴阳和、营卫调、五脏安的状态。
2024(3):53-57.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09
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文献、临床医案,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法,研究姚乃礼教授慢性肝病诊疗经验。方法 在数据库中检索姚老相关慢性肝病中医文献,整理姚老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医案,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登录方法对这两部分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以“姚老在慢性肝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思维认知”为核心,包含“姚老建立慢性肝病认识的思维要素”“姚老建立慢性肝病临床治疗模式的构成要素”两个方面的理论框架。结论 运用扎根理论初步建立姚老治疗慢性肝病学术思想的理论框架。
2024(3):58-62.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10
摘要:中医治病强调调神、治神,调神在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于天源教授在治疗以“神伤”为主要病机的各类疾病时强调医者、患者应遵循调神四要点“稳静中调神、守神达调神、调神不扰神、语音诱导调神”,并将此观念融入到针灸、推拿临床调神,既是对中医经典的继承,也是临床创新。针灸调神强调重用背俞加膈俞、头面四穴结合辨证调神,推拿调神强调依次按照放松安神、通经调神、枢机调神、温热养神顺序施用相应手法调神。本文系统总结于教授调神经验,以飨同道。
2024(3):63-66.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11
摘要:皮肌炎是一种累及皮肤、骨骼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疹、肌无力、肌痛为主。本病初期外邪入里,化热为毒,邪毒蕴阻肌肤,发为皮疹;而后热毒与湿、瘀相互胶结,可见皮疹加剧,关节肌肉灼痛;久病气血阴阳亏虚,出现肌肉酸痛、肢体痿弱无力。汤小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急性期以热毒为主者,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如热毒内陷心营,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缓解期以瘀热偏重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以湿热偏重者,治以清热利湿,宣通经络。慢性期以气血两虚为主者,治以益气温经,养血和络;以阴虚为主者,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以阳虚为主者,治以温阳通络,健脾益肾。临证之时汤小虎教授辨清病理因素,精准用药,本文以急性期热毒炽盛,内陷心营为例,选方清营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进行阐述。
2024(3):67-7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3.012
摘要:本文探索解决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存在的“中医药传统特色衰减”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照搬西医的教学模式,使得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各科之间知识割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临床能力弱化,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人才培养中医药传统特色衰减。提出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当中通过构建“中医特色临床诊疗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规范的中医临床思维;在“只有爱中医,懂中医,才能用中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医临床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将中医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专业技能,让学生“受益中医爱中医”“理解中医懂中医”“三通一会用中医”,培养“心中爱中医、脑中懂中医、临床用中医”的中医药传统特色鲜明的中医临床人才。
2024(3):71-81.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13
摘要:糖尿病患者日久气血阴阳俱损,本虚邪留,热、瘀、痰、浊错综复杂,损伤肾、心、目、四末、筋骨、肌肤等,引发数种多变的棘手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有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愈后和提高生存质量成为研究重点。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有“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本文综述了常见7种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治疗理论、相应中药和中成药及中医外治手段应用概况,以期为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4(3):82-93. DOI: 10.19288/.cnki.issn.1000-2723.2024.03.014
摘要: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是人参皂苷在机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在抗癌、抗菌、抗炎、保护心脑系统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已被广泛作为结构改造的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改造,可以增强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的水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生物活性和减少毒副作用,扩大临床应用范围。近年来,通过化学方法和生物转化法对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进行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化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分子中的羟基进行结构改造,结构改造的方法主要有酯化、酰胺化、引入含氮官能团等;生物转化法的改造位点多样化,该法具有特异性强、 转化率高、 微生物来源丰富的特点。本文对4种达玛烷型皂苷元的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人参皂苷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为云南省丰富的三七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2024(3):94-112. DOI: 10.19288/i.cnki.issn.1000-2723.2024.03.015
摘要: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全球约有18种,多为药用,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我国有8种,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该属植物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在我国常用于清热解毒、疏风透疹、活血止痛,而在欧美国家主用于缓解妇女围绝经期因体内激素失衡而导致的潮热、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综合征。本文对升麻属植物的本草考证以及其药用物质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升麻药用植物的临床药用研究提供参考。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