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4(5):1-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1
摘要: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MAFLD。从脾胃论治乃中医临床肝病经典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MAFLD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胃论治MAFLD的机制,为中医从脾胃论治MAFLD提供现代生物学基础。
2024(5):6-1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2
摘要:通过查阅古今文献,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整理、总结并进而提出了一套从在表之卫分、气分与在里之营分、血分进行舌诊的方法。一般来讲,舌诊可分为诊察舌质与舌苔两部分,舌质与人体血分关系尤为密切,舌苔与人体气分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可从舌质的色泽、形态等方面来判断患者营分、血分情况,从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方面来判断患者卫分、气分情况。临床上如能对患者舌质、舌苔的表现进行正确归纳、总结再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其所反映出的患者营分、血分与卫分、气分的不同状况入手,了知患者的病证特点,则必能更有力地对患者病证做出准确诊断,从而为进一步的正确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2024(5):11-1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3
摘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熟读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发现伤寒六经及各脏腑病证皆可出现呕吐,治疗可谓八法兼备,然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认为,阴阳是辨证之总纲,纵观仲景六经辨治呕吐诸方,整体上仍首分阴阳,因六经辨证是阴阳辨证的具体体现。三阴三阳“开阖枢”乃六经的灵魂,是六经辨证的精髓,其中枢机是开阖枢关键,对开阖具有主导作用,故仲景治呕八法之中尤重和机枢调法,或从少阳枢机枢转太阳、阳明,或从少阴枢转太阴、厥阴。临床辨治呕吐应遵循仲景抓主症,审证求因,从因论治,也应重视少阳、少阴之“枢机”。
2024(5):16-2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4
摘要:“血水理论”源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水分和血分“三分辨证”是水气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气致水停”“水病致瘀”“血病致水”是水气病的关键病机。“调气以治水”“治水以治血”“治血以治水”和“血水兼治”是“血水理论”的重要治法,对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血水理论”在论治妇人癥瘕疾病独具特色及确切疗效。基于“血水理论”的经典名方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和大黄甘遂汤在治疗妇人癥瘕疾病广获疗效。本文就《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血水理论”及其在妇人癥瘕的应用进行论述。
2024(5):21-2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5
摘要:《内经》中包涵着丰富详实的病证转归病机阐释,其中病证向愈征象及机理的阐述占据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内经》通篇进行研读,提炼总结其中的思辨精华。指出《内经》论述了各种向愈征象;采取了望色、诊脉、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述向愈机制;其中正复邪退为病愈的最基本核心机转;另外,尚有阴阳以通、营卫调和、逆气得返、气机复常、标本相得等向愈机制;还探讨了天人相应的时间向愈规律等内容。对《内经》向愈征象及机制的思辨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于加强经典理论研用和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24(5):26-2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6
摘要:目的 加强中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保证消毒供应质量,提高临床满意度。方法 经过2次改扩建,完善布局流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质量检测标准,推进集中处置,建立培训制度,针对临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通过三年的质量管理改进,消毒供应质量显著提高,临床满意度从85%提高到96%,工作人员对消毒与灭菌知识的知晓率从52%提高到98%,工作责任感得到增强,供应质量得到保障。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持续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消毒供应质量,保证合格无菌物品的临床供应。
2024(5):30-35.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7
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往针灸临床主要以针刺疗法治疗该病而忽略了患者的呼吸模式对失眠的影响。杨硕教授深耕杏林20余载,总结了一套运用针刺调神与呼吸模式重建相结合的新疗法来治疗失眠并取得显著的疗效。该方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2024(5):36-4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8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微生物-肠-脑轴”与AD的发病密切相关,已成为近年来防治AD的新靶标。中医认为脑与肠经络循行上相互关联,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针灸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器,良性调控“微生物-肠-脑轴”。然而,针灸治疗AD的肠道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微生物-肠-脑轴”与AD的相关性,并探讨针灸通过“微生物-肠-脑轴”治疗AD的机制,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5):42-56, 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09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针灸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全面搜索针灸辅助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 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分析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分析软件Stata16.0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 28 篇文献,共1 3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辅助在IVF-ET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持续妊娠率、活产率、植入率、生化妊娠率等方面优于单纯性IVF-ET,在自然流产率方面二者疗效相当。结论 当前有限证据表明,针灸能够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但所纳入的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有限,所以还需要更高质量的RCTs 进行验证,为针灸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证据。
2024(5):57-7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0
摘要:目的 研究双姜胃痛丸中活性成分治疗胃炎的作用方式与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本草组鉴(HERB)、公共化学数据库(PubChem)、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序毒性预测平台(ADMET lab 2.0)和小分子靶点预测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双姜胃痛丸的有效活性成分与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胃炎靶点。使用韦恩图与Cytoscape 3.9.1获取交集靶点、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根据Degree值获取核心成分。STRING蛋白质互作平台用于获取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并根据Degree值得到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获取核心信号通路。最后运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核心信号通路中的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结合验证。 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双姜胃痛丸中的22个核心成分可能通过调节16个核心靶点发挥治疗胃炎的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是其治疗胃炎的核心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证实了核心成分与EGF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EGFR、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B)、Janus激酶 1(JAK1)和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结合。其中Desglucoanagalloside B(DBR12)、Methyl lucidenate F(KCZ14)、Cyqualon(JH14)与EGFR的结合能分别为-10、-9.3和-9.1 kcal/mol,结合程度优于EGFR共晶配体。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验证了EGFR与核心成分DBR12、KCZ14和JH14之间形成了稳定而强烈的结合,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方法计算平均结合自由能分别为-39.28、-23.19和-42.03 kcal/mol。 结论 双姜胃痛丸在胃炎的治疗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EGFR、GSK3B、JAK1和SRC可能为其中的关键靶点,EGFR信号通路为核心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双姜胃痛丸治疗胃炎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4(5):72-8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1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深入研究中药治疗弱精子症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分子对接进行验证。方法 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中药治疗弱精子症的文献,构建弱精子症中药处方数据库,运用R语言对其进行性味归经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核心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而构建PPI网络,筛选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弱精子症的关键靶点,随后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利用上述数据构建成分-交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筛选主要成分。选取关键靶点及主要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成分-靶点之间的结合活性。结果 纳入文献103篇,筛选出治疗弱精子症的中药复方或中成药109个,涉及中药189味。结合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覆盆子-车前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进而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67种,获得231个成分作用靶点以及699个疾病相关靶点,得到交集靶点46个,进而构建PPI网络,筛选出关键靶点。富集分析发现,交集靶点涉及TNF、MAPK、IL17、HIF-1、mTOR、PI3K-Akt、NF-κB、p53等多条信号通路,包含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分化、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周期、血管生成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主要成分之间结合活性较好,其中β-谷甾醇与CASP3靶点结合能最低。结论 中药治疗弱精子症组方用药多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利湿泄浊等,注重调畅气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弱精子症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主要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为后续中医药干预弱精子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4(5):82-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2
摘要:刘自力教授治疗难治性面瘫根据疾病的发展和病机演变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注重辨虚实、扶正祛邪,强调针药结合、从“瘀”论治,使用运动针法联合电针、放血,最大发挥针灸优势,疗效显著。
2024(5):88-9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3
摘要:目的 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分析等方法,介绍李应东教授应用乌梅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引用《伤寒论》中条文进行理论探讨,对乌梅丸的组成、功效、主治等进行分析,并列举临床验案进行讨论。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代表方,既可温阳散寒,又可散厥阴经之邪,全方寒热同投,攻补兼施,辛酸共用,临床可辨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李应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认为冠心病的核心病机为“阳微阴弦”,其发生与厥阴病关系密切,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代表方,临床可辨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
温伟波,夏泽梅,张玲,黄春球,郭昕,赵能江,杨叔禹,宋丽,马海燕
2024(5):91-94, 10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4
摘要:云南红药胶囊是中医治疗内出血的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眼底出血,眼结膜出血等疾病。云南红药胶囊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形成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数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云南红药胶囊的认识,更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邀请来自眼科、内分泌科的临床一线专家,参考相关临床文献和指南,结合专家临床治疗经验,针对云南红药胶囊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形成了本共识。该共识可为云南红药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5):95-10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5
摘要:目的 结合云南昆明地区中小学中医药健康教育实际情况,了解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认识及需求,并探索适合的中医药文化校园科普方案。方法 采用线下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度、兴趣度、认可度、接触途径及内容需求。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315份。调查显示,各阶段学生对中医药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小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最高,高中生对中医的认可度较高。中小学生接触中医药的途径分别为:小学生主要通过课后兴趣班,而中学生主要通过线上平台,如短视频和电视节目等。中小学生最希望的学习方式是短视频科普(71.7%)。各阶段学生对中医药科普的需求各异:小学阶段偏好中药用法,中学阶段更关注情绪管理;总体而言,学生最青睐的中医药科普内容是疾病预防(80.6%)。结论 昆明市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了解度欠佳,小学生的喜爱度较高,中学生的认可度较高,应结合各阶段接触中医药的途经,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儿童青少年所处不同阶段,分需、分层、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增强儿童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2024(5):101-10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6
摘要:纤维化是痛风性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中医基于“脾肾亏虚、水湿内停、痰浊结聚、瘀血凝滞”基本病机,以“利水渗湿”为法在治疗和调控痛风性肾纤维化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以痛风性肾纤维化、痛风性肾病、中医、中药等为
2024(5):108-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4.05.017
摘要:全面收集、整理关于中医药在泰国的服务、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在泰国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中医药在泰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服务。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