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理论探讨
    •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治

      2025(2):1-4, 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1

      摘要 (4) HTML (0) PDF 759.49 K (6)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机演化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本自正气亏虚,在病情发展中虚气与产生的病理产物“血瘀、痰湿”缠结。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高度符合“虚气留滞”理论因虚致实、因实留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上虚实同调的原则,在调补虚气复归正用的基础上活血通瘀、祛痰利湿以去实邪。并结合西医学探讨雄激素在“虚气留滞”理论中的价值和基于此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期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兰茂感寒论及后世医家的继承与发挥

      2025(2):5-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2

      摘要 (2) HTML (0) PDF 784.08 K (3) 收藏

      摘要:兰茂《医门揽要》开创性地提出“感寒症”的理论,对后世云南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感寒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奠基、渐成体系和进一步发展3个阶段。以兰茂和管浚为先导,至彭子益、戴显臣、吴佩衡、姚贞白、牛少宾和李继昌趋于分化,在内科、妇科、儿科里自成体系和学派,到杨国祥、吴宗柏、张震等医家得到进一步提高。相继出现温中散寒、和中宣肺、回阳救逆、暖肝散寒、培中泻木、温中补虚、益气养阴等独具特色的治法和学术流派。这些学术思想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提高了立方用药的适应性,在我国中医药中独树一帜。兰茂感寒论及后世医家的传承,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 南洋湿温对近代温病知识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

      2025(2):10-13, 3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3

      摘要 (5) HTML (0) PDF 809.87 K (2) 收藏

      摘要:本文以近代南洋地区为例,观察南洋中医师群体联系该区域气候风土人情,如何对温病理论进行再阐释及运用,从而推动中医温病学知识的在地化。进一步探讨南洋地区温病的具体属性以及病因病机,形成了具有南洋特色的温病知识,促进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 基于筋骨理论探析“拔伸松动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思路

      2025(2):14-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4

      摘要 (1) HTML (0) PDF 658.63 K (3) 收藏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王春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筋骨理论基础上,认为筋伤能损骨,损骨亦能伤筋,强调筋骨并重,全程治筋。以“拔伸松动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分为:“松筋以解结、动骨以纠偏、强筋以护骨”三步,同时立足整体,防治兼顾,注重补益肝肾与气血,内调外治相合,以达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之态;此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通过基础研究为手法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附医案1则。

    • 基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论治经行头痛

      2025(2):19-2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5

      摘要 (1) HTML (0) PDF 657.23 K (1) 收藏

      摘要:经行头痛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其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基于“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从“圆运动”的时空观入手,以中医五行、六经辨证理论为支撑,提出经行头痛的主要病机为木旺上升太过、少阳枢转不利、土湿下降不及,在治疗上应分别以平肝潜阳、枢转气机、健脾和胃为原则,以恢复气机升降和正常“圆运动”,则头痛自消,为经行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临床研究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疗效观察及肠道菌群变化

      2025(2):23-3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6

      摘要 (2) HTML (0) PDF 4.48 M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复方白头翁汤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为UC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的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患者12例,予复方白头翁汤联合西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大便阿米巴检测、症状评分;并留取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4周、8周大便行高通量测序及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1. 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清除情况:治疗结束后,12位入组的患者,11位患者大便常规未见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总有效率为91.7%;1位患者大便常规镜检可见包囊,延长治疗10 d后,该患者大便常规未见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此时总有效率为100%。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1)总积分比较:治疗后患者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1)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周、8周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物种组成及差异性分析:①在门水平上,治疗前,患者的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治疗后,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据了主导地位,放线菌门的比例有所下降。②在属水平上,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大便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显著增高,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梭状芽孢菌属(Clostridioides)等显著降低。(3)代谢组学及差异性分析: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在新陈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物质包括吲哚-3-乳酸、左旋肉碱、磷酸胆碱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复方白头翁汤联合西药治疗UC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能够有效杀灭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通路从而起到辅助抗炎的作用有关,可为临床治疗UC合并的难治性阿米巴肠炎提供参考。

    • >民族医药
    • 基于DIKWP的云南七大民族医学辨析及现代化融合路径研究

      2025(2):32-50.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7

      摘要 (6) HTML (0) PDF 3.08 M (3) 收藏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孕育的傣医、彝医、藏医、佤医、纳西东巴医、哈尼医和苗医构成了七大民族医学体系,这些医学体系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流转与认知模式。本文以DIKWP(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网状交互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云南七大民族医学25种信息转化路径进行全面解析,构建了详细的转化表格和路径图。研究同时将七大民族医学在DIKWP框架下与中医、阿育吠陀、优尼尼及古希腊医学进行对比,探讨其知识体系、病因学、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异同。结合现代医学及人工智能(AI)的最新进展,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民族医学智能决策支持、远程医疗及穿戴设备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路径。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各民族医学信息流转中的关键差异和内在联系,而且为民族医学的标准化、智能化及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基于DIKWP网状交互模型的傣医理论核心解析

      2025(2):51-5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8

      摘要 (4) HTML (0) PDF 1.01 M (2) 收藏

      摘要:DIKWP模型是对经典DIKW(金字塔)模型的扩展,其中包含数据(data,D)、信息(information,I)、知识(knowledge,K)、智慧(wisdom,W)和意图(purpose,P)五个层次,强调以“目的”驱动整个数据到智慧决策的过程。这种网状交互模型打破了传统线性层级,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目的各模块互联成网络,使信息流可以在各层之间双向流转。本文基于DIKWP模型,对傣族医学的“四塔五蕴”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涵盖其核心内容和信息流转机制,并结合实例和对比分析展示傣医理论在智慧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

    • >专家经验
    • 李建仲教授运用通督调神法推拿治疗慢性失眠的经验总结

      2025(2):58-6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09

      摘要 (2) HTML (0) PDF 722.55 K (0) 收藏

      摘要:慢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病情顽固,病机复杂,目前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李建仲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通督正脊术的理论特色,根据慢性失眠的基本病机和发展规律,提出了通督调神法,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为治疗原则,形成了一套“四步走”、流程完备的推拿治疗方法,以期为慢性失眠的治疗提供思路。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名老中医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

      2025(2):63-6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0

      摘要 (3) HTML (0) PDF 1.80 M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当代名老中医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及相关图书中不孕症医案,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平台统计及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疾病谱、中医证型、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关联规则及K-means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医案366个、处方421首,涉及中药327味,累计用药5 704次。排卵障碍、输卵管阻塞、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性不孕为高频疾病。肾虚血瘀、脾肾亏虚、肝郁肾虚、痰湿阻滞等8个证型为辨证高频证型。功效类别以补虚、活血化瘀类药最为常用,频次≥100的中药16味,药性以温最多,药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肝、脾、肾三经为主。关联规则得出13组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出4个类方。结论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不孕症以补肾为主,重视女子以血为本的理论,治以补肾活血、疏肝理气、健脾利湿为主,遣方用药以毓麟珠、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为基础方化裁。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吕光荣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用药规律

      2025(2):69-7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1

      摘要 (8) HTML (0) PDF 4.00 M (1)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吕光荣教授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用药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收集吕光荣教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诊治的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得资料录入至Microsoft Excel建立处方数据库,应用R4.3.2软件药物数据进行了频率分析,以及共现分析和关联规则探索,对频繁出现的药物进行聚类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254首,涉及178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白术(229次),四气以温性(39.89%)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31.64%),肝经频次最高(20.14%),共现次数最高的是白术-黄芪(188次),三项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为陈皮,黄芪=>白术,最佳聚类数为5类,有3个药物组合的相关性较高。结论 吕光荣教授治疗恶性肿瘤,重在补虚扶正、行气活血,以白术、黄芪等药物为主,调理气血,增强正气,以阻止病邪侵袭,彰显中医辨证施治之精髓。

    • 云南姚氏妇科流派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与实践

      2025(2):78-81, 9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2

      摘要 (4) HTML (0) PDF 765.20 K (0) 收藏

      摘要:本文阐述了姚氏妇科对PCOS(polycystic ovoary syndrome,PCOS)在理论上的认识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病因来看,PCOS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逸失度,情志所伤所致。病机方面与气血失调,肝脾失和,冲任失衡密切相关。病理产物为痰湿及瘀血。基于此,临床可分为四个证型:肝脾不足、冲任失养、肾精亏虚型;肝郁血瘀、冲任失和、兼夹郁火型;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冲任失养型和脾虚湿蕴、气血失调、痰瘀阻络型。根据其病因病机的特点,按姚氏妇科对女子诸疾的三期治肝法和三期补肾法,并遵循治月经病的“分期立法”规则,根据常见的证型确定治疗方法,遣方用药。本文还对院内制剂的使用及其非药物疗法作了阐述,列举了典型病案。

    • >针灸研究
    • 赵荣教授基于“冲为血海”针药并用辨治DOR所致不孕症探颐

      2025(2):82-8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3

      摘要 (1) HTML (0) PDF 964.51 K (2) 收藏

      摘要:卵巢储备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约10%~15%的不孕症与其相关,目前是妇科生殖内分泌领域的难点。赵荣教授基于“冲为血海”“冲脉,主生殖,司月事”理论,构建了基于“冲为血海”针药结合论治体系,对DOR不孕的治疗,强调“因时制宜,随证治之”,根据月经周期正常与否分而治之,首调冲脉之气,调经种子,临床上多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 >实验研究
    • 潼蒺藜对实验性干眼病大鼠泪腺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025(2):88-9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4

      摘要 (3) HTML (0) PDF 3.65 M (2)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潼蒺藜对实验性干眼病大鼠泪腺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与抗炎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35只成年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模型对照组(M)、溶剂对照组(R)、阳性药对照组(Y)、潼蒺藜给药组(T),每组7只大鼠。N组不做任何处理;M组、R组、Y组、T组均进行实验性干眼病模型构建,造模第1天开始分组给药,给药周期为14 d,用药结束后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test,SIT)对各组药效进行评价,ELISA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泪腺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α和IL-6水平,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泪腺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主要因子(IKK-α、IKK-β、Iκ-B、NF-κB-p65)表达的改变,了解大鼠泪腺相关炎症因子及通路表达情况。结果 FL、BUT、SIT的检测结果显示,潼蒺藜可改善干眼病大鼠的的泪液分泌量,延长角膜破裂时间;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潼蒺藜可降低干眼病大鼠的血清泪腺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α和IL-6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结果显示,潼蒺藜可降低NF-κB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 潼蒺藜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降低泪腺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起到缓解干眼病大鼠泪腺炎症反应的作用。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味除湿定痛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2025(2):95-10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5

      摘要 (6) HTML (0) PDF 5.43 M (1)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加味除湿定痛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GA)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DisGeNET、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加味除湿定痛方的活性成分、靶点及GA相关靶点,随后利用Cytoscape_v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使用DAVID进行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加味除湿定痛方防治GA的核心蛋白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趋化因子配体2(CCL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等;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3-烯醇酸、野黄芩素等;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癌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HIF-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与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极化、胞葬等病理反应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能够较好结合。结论 加味除湿定痛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GA作用,为加味除湿定痛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HPLC法测定利儿康口服液中芍药苷含量

      2025(2):103-10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6

      摘要 (3) HTML (0) PDF 1.01 M (4)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利儿康口服液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RP18(5 μm,4.6 mm × 250 m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v/v 15 ∶ 85),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设定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30 nm。精密量取利儿康口服液5 mL,置50 mL量瓶中,加纯净水至刻度,摇匀,用0.22 μm滤膜滤过,取续滤液,进样10 μL测定。结果 该方法选用较为环保的溶剂,简化了供试品的前处理方法。芍药苷含量在0.006 0~0.602 5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1.000 0。该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4%,RSD值为0.49%(n=6)。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相比现行标准,供试品制备方法简便、快捷、低成本、环境友好,更适合于利儿康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控制。

    • >综述
    • 中西医肌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025(2):107-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2.017

      摘要 (6) HTML (0) PDF 783.50 K (0) 收藏

      摘要: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单次最大用力时所能产生的力量大小。肌力的评估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甚至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以及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肌力评估方法,结合了肌力评估方法的适用场景、优缺点,从肌力的直接评估方法、间接评估方法及中医对肌力评估的认识3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辅助诊断、指导治疗提供更为客观、高效的肌力评估方法。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温馨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