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4):1-3, 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1
摘要:郁证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传统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多与“肝”相关,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治疗多以疏肝行气解郁为主,然而疗效却不尽如人意。抑郁症属于西医病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隶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时代因素,认为郁证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质主要在于阳气虚衰,采用温阳益气之法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本文主要从阳虚论治郁证,并附有医案一则,旨在为采用中医温阳益气之法治疗郁证提供理论依据。
2025(4):4-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2
摘要:中医术语翻译对中医国际化意义重大,但同时面临文化负载重、语义复杂和语言结构差异等挑战。本文深入剖析中医术语翻译时面临的挑战,结合实例探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和音译等翻译策略在提高译文的文化适应性上的应用,旨在提升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促进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为中医术语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5(4):10-18.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3
摘要:目的 分析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带下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带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新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Web of Science中自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带下病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带下病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
2025(4):19-23, 4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4
摘要:目的 总结王祖龙教授辨治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疼痛症状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并整理王祖龙教授在男科门诊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562例进行数据挖掘,采用SPSS 29.0进行频数、频率及指标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总结出王祖龙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常见辨治思路、中医证型、临床心得及用药特色。结果 28种症状出现频率 >10%,聚类分析法将症状归纳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瘀滞证、气虚血瘀证、寒湿阻滞证、瘀血阻滞证5大证型。32味药物使用频率 >25%,聚类分析法将药物分为活血、理气、清热、祛湿、补益、温阳6大类,其中活血止痛药物占比较高,位列前3位的是丹参61.74%、牡丹皮56.05%、延胡索53.20%。结论 王祖龙教授基于辨主症思维,以疼痛为主症辨治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以疼痛性质将疼痛分为寒痛、热(灼)痛、坠痛、胀痛、刺痛,将该病病机归纳为“寒、热、虚、滞、瘀”,芟繁就简,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值得学习借鉴。
2025(4):24-29.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5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IBS-D大鼠血清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埋线组,每组6只。采用慢性应激(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番泻叶水煎剂灌胃法制作IBS-D大鼠模型。埋线组取肝俞、牌俞、大肠俞、太冲、足三里、天枢穴位单侧埋线干预,左右交替,1周1次,共3次。干预结束后进行大鼠大便性状评分和内脏痛阔值测试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PA轴相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案(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大便性状评分升高(P<0.01),内脏痛阀值降低(P<0.01),血清CRH、ACTH、Cort、IL=1β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IL=10含量下降(P<0.01);与IBS-D模型组比较,埋线组大鼠大便性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内脏痛阀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CRH、ACTH、Cort、II=1β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俞、脾俞、大肠俞、太冲、足三里、天枢穴位埋线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痛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PA轴激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有关。
2025(4):30-33, 4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6
摘要:膝骨关节炎作为中老年人群致残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及运动损伤增多逐年攀升。现代医学认为,KOA以关节软骨退变、滑膜炎症及生物力学失衡为核心病理,临床常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将KOA归为“骨痹”“筋痹”范畴,主张“筋骨并治”,而经筋理论作为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为纲,系统阐释了筋肉系统与关节功能的动态平衡关系。运用辨证选穴经筋针刀松解术治疗KOA,从经筋理论内涵出发,结合现代解剖与生物力学进展,系统探讨KOA的经筋病机及辨证选穴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4):34-44.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7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过敏煎(Guomin Decoction, GMJ)通过JAK1/JAK2-STAT1/STAT3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干预Th2型特应性皮炎的药效作用。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6个组,分别是正常组(Normal组)、模型组(Model组)、地塞米松阳性药组(Dex组)、过敏煎高、中、低剂量组(GMJ-H、GMJ-M、GMJ-L组),采用2 nmol MC903(Calcipotriene)反复涂抹于小鼠右耳诱导建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搔抓次数、测量小鼠耳肿胀程度、脏器系数,采用HE染色观察皮肤形态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目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4、IL-5、IL-33、TSLP、HIS、LTB4、IgE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IL-4、IL-33、TNF-α的表达。体外,采用MTT法检测过敏煎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采用1 μg/mL LPS诱导RAW264.7细胞构建细胞炎症模型,采用 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液NO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化JAK1、JAK2、STAT1、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Model组比较,过敏煎干预后特应性皮炎小鼠的搔抓次数明显减少、耳肿胀明显减轻、耳部皮损处病理明显改善;脾脏指数降低、胸腺指数升高,皮损中肥大细胞数目下降,血清中TSLP、IL-4、IL-5、IL-33、IgE、HIS和LTB4的表达以及皮损组织IL-4、TNF-α和IL-33表达水平下调;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过敏煎在23~75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受试剂量下过敏煎显著抑制炎性细胞中NO、IL-6的表达和释放,抑制JAK/STAT通路中相关蛋白JAK1、JAK2、STAT1、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 过敏煎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JAK-STAT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炎症反应的药效作用。
2025(4):45-51.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8
摘要:目的 鉴定从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处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CC-3,探寻对痤疮具有较好体外抑制作用的中药(TCM)组方。方法 通过VI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生化鉴定、形态特征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发育树,确定菌株CC-3的种属关系。采用96孔平板法,测定两组中药组方对痤疮丙酸杆菌CC-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分析两组中药组方对痤疮的防治效果。结果 综合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生化分析、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将菌株CC-3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CC-3。中药组方一和组方二对痤疮丙酸杆菌CC-3均有体外抑制作用,组方一和组方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1 g/mL和0.63 g/mL。结论 痤疮患者面部细菌CC-3为痤疮丙酸杆菌CC-3,组方一和组方二对痤疮丙酸杆菌CC-3均有体外抑制作用,其中组方一的抑菌效果更为显著。
2025(4):52-58, 6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09
摘要:目的 观察三橘荔核汤调控TLR9/MyD88信号通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Ⅲ型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对照药物组,三橘荔核汤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连续4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动物获取前列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指标,Western blot检测TLR9/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TLR9/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三橘荔核汤可以有效改善Ⅲ型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可以降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相关促炎症因子IL-6、IL-17水平,提高抗细胞因子IL-10水平,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性。还可以下调TLR9/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9、MyD88、IRAK1、IRAK4、TRAF6蛋白与基因的表达,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使用三橘荔核汤高剂量时效果最佳。结论 由实验结果推测三橘荔核汤治疗Ⅲ型前列腺炎可能与其调控TLR9/MyD88信号通路有关。
2025(4):59-66.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0
摘要:目的 探究砂仁-蜘蛛香药对对甘草所致胃肠动力障碍(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GIMD)的改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多潘利酮)组、砂仁-蜘蛛香药对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使用甘草水煎液灌胃建立GIMD模型;测定胃排空率(gastric emptying rate,GER)及小肠推进率(small intestine propeling rate,SIPR),ELISA法、Western Blot、Q-PCR检测相关胃肠激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ER显著上调,SIPR显著下调,GAS、MTL的含量降低,SS、VIP的含量升高,C-kit受体含量、DHPR α2蛋白表达、VGSC与BKCa mRNA表达有下调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砂仁-蜘蛛香药对能改善甘草所致GER升高、SIPR降低;升高血浆GAS、MTL含量,降低血浆SS含量,上调十二指肠C-kit受体含量,上调DHPR α2蛋白表达。结论 砂仁-蜘蛛香药对对甘草诱导GIMD的改善作用与升高促进胃动力激素含量,降低抑制胃动力激素含量,增加Cajal间质细胞数量,上调胃肠平滑肌相关性DHPR数量有关。
2025(4):67-7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1
摘要:人参五味子汤是《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异功散”等儿科7首方剂)》中的一首。笔者搜集记载人参五味子汤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出含人参五味子汤的有效中医医籍25部,明确记载药物组成及剂量的记录共28条。从古代医籍分析、历史沿革、主治病症分析、剂量、基原与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挖掘梳理及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药物组成上,后世除遵循原方之外,医家有所加减,加入陈皮和杏仁等;治疗病症主要为咳喘;在药物用量与制法用法上,建议继承原方记载,剂型为汤剂,每服各药物用量为人参3.73 g、麦冬3.73 g、白术5.60 g、生姜3.00 g、茯苓3.70 g、五味子1.87 g、炙甘草2.98 g和大枣9.00 g;药物基原上,人参选用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白术选用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五味子选用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麦冬选用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 茯苓选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白色干燥菌核。对人参五味子汤现代临床应用文献搜集整理,发现该方剂在治疗小儿哮喘、肺炎、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
2025(4):78-85, 9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2
摘要:目的 探讨β-细辛醚(β-asarone)对P-糖蛋白(P-gp)介导的胶质瘤替莫唑胺(TMZ)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TMZ对U251细胞进行体外分步诱导,建立对TMZ耐药的U251/TMZ细胞系。氮唑蓝(MTT)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耐药指数(RF)。采用β-asarone(360 μM)处理U251细胞,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gp/MDR1和viment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β-asarone(360 μM、450 μM)与TMZ共给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法成功构建对TMZ具有稳定耐药性的U251/TMZ细胞株。U251/TMZ耐药细胞较U251亲本细胞P-gp表达显著增加(P<0.01)。U251细胞经β-asarone处理后,与U251组相比,β-asarone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侵袭能力降低,P-gp、viment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5)。与TMZ组相比,TMZ+β-asarone组P-gp、viment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联合给药对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侵袭性效果更好(P<0.05,P<0.01,P<0.001)。结论 β-asarone可以逆转P-gp介导的胶质瘤TMZ耐药,与TMZ联合给药可能通过下调P-gp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025(4):86-90, 9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3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规培医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对患者安全文化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2023年3月至6月期间,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381名2021级、2022级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和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问卷(HSOPS)进行调查。结果 规培医师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分为(100.95 ± 1.28)分,患者安全文化量表总分为(142.85 ± 0.81)分,规培医师自主学习能力与患者安全文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等院校及教学医院应积极引导规培医师追求动机,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2025(4):91-97.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4
摘要:自疫情暴发以来,国内中医药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和方药等方面。这些学说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界对疫病寒热属性尚存争议,关于疫病的命名多达6种;提出的病因有5种之多;病机则有4种;传变学说有3种;治疗处方多达数十种,学术争鸣在上述方面尚未完全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成果的整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2025(4):98-104, 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5
摘要: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在核酸、蛋白质、脂质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上阐述生物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其发展为中药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天麻是重要的中药材,属于药食两用中药。当前对天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为了系统地阐明天麻分子基础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来有关天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天麻分子标记技术、功能基因、转录组学、基因组学等。以期为天麻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鉴定、分子育种和栽培管理等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4):105-112. DOI: 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25.04.016
摘要:滋肾丸又名通关丸、滋肾通关丸,始载于元代《兰室秘藏》,由黄柏、知母、肉桂组成,作为一首经典方剂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有必要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该方的下一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借鉴。经梳理,发现滋肾丸在物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质量评价和配伍对活性成分体内分布的影响,总体研究较少且研究深度不足,建议结合最新研究技术如质谱成像、靶点垂钓等全方位解析滋肾丸的化学成分,进而为其质量标准合理制定奠定基础;药理作用研究集中在肾盂肾炎、糖尿病、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但存在样品制备工艺及处方组成各异、评价指标较为常规、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建议明确经典名方滋肾丸的关键信息,使用多组学技术评价其药理作用,以便将其作用机制说清楚、讲明白;临床上滋肾丸主治湿热内生、耗伤精气、气化失司所致小便淋闭,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病及泌尿系统相关病证,但是存在临床研究多为个案且应用多为联合用药等问题,建议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滋肾丸单方的回顾性病例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以明确其临床最佳定位。
主编:丁中涛
创刊:197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7-4299
国内统一刊号:CN 53-1241/R
国内邮发代号:64-43